东北网4月20日电 题:春雨润物细无声——记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时吉芬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的是教师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即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如果说物是事业、是学生、是团队、是蓝图,那春雨就是时吉芬老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精诚合作、拼搏创新的精神。
伴着鹤岗三中的梦想成长
1986年,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鹤岗三中时她刚21岁。校领导要把鹤岗三中办成省重点高中的誓言点燃了她理想之火。“凡事要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心中记着李大钊这句名言,她迈着坚实的脚步走过青春岁月。20个春秋,她以真诚和爱心为学生忙碌操劳,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创新,有40多篇论文、经验报告或教学设计等获省市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大会交流或发表;2003年,她首创的文综合整合课在鹤岗市教育界获得同行及专家的肯定;她指导历史教研组成员18次获省市优质课、说课、说教材、赛课一等奖,2005年她所带的教研组被评为省首届优秀教研组。2003年,鹤岗三中实现了最初的誓言被评定为黑龙江省示范高中,时吉芬也伴随着三中走向成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荣获省五一奖章、省青年教师现代园丁奖、省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创新教育“十五”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市骨干教师、市十大女杰、市拔尖人才等称号。
终身学习,朝着智慧型、乐教创新型教师努力
“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如今更提倡教师应成为泉水。”与学生同生长,才能充实自己的人生。为此,时吉芬定下了“终身学习,朝着智慧型、乐教创新型教师努力”的志向。从鹤岗师专毕业,到东北师大本科毕业,再到南京师大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完善知识结构,为了丰富教学和掌握新知识、新成果,时吉芬千方百计挤时间给自己充电。怀孕7个月去吉林学习,在返回的途中——哈尔滨突然早产。寒假刚到,她又在丈夫的陪伴下抱着刚刚几个月的女儿匆匆踏上求学之路。
2000年国家教育部为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培养创新人才,推出了跨世纪园丁工程,她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学习考察使她大开眼界。新的教育观念,最前沿的教育信息,提升了她的教育理念,使她很快成长起来,积累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经验。
时吉芬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注重向学生传授学习技巧,培养学习能力。她讲课融情入理,缜密细致,知识面宽,渗透力强,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她在讲课中不断有新观念、新思想的火花闪现,激励着学生的斗志,鼓舞着学生的学习热情。
她注重通过历史课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历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有短短几行字的内容,为了补充相关内容,时吉芬在南京学习期间费尽心思拍摄和收集了大量在媒体上很少见到的照片和资料。2003年她在文综合整合课上展示的《让历史告诉末来——南京大屠杀启示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为了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她把对学生的要求分解到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去。利用学校艺术节,她策划和组织了《炎黄杯——古今访谈主持人大赛》、《历史剧表演赛》、《海湾风云——关注热点专题主持人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教师、甚至校领导都被她调动起来,纷纷饰演各种角色。《历史剧表演赛》发挥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借古讽今,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陋现象,整场演出幽默诙谐,反响特别好。学生通过搜集历史资料,将历史趣事改编成历史剧,亲自参加表演,体会到学习历史的趣味,增加了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2002年至2003年在鹤岗三中进省示范高中迎检中,时吉芬的答辩和说课均受到领导和老师的赞扬,特别是在省示范高中复检时,她在佳木斯二中没用自己的学生上了一节《工业革命》观摩课,在场的人目睹了她高超的沟通的技巧:并不稔熟的师生在几分钟内就达成默契,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争着站起来发言……这堂课受到省市专家的一致好评,被选为优秀教学案例拿到省里进行交流。佳木斯教育学院中教部主任说,我从教这那多年,这么好的课我第一次听,这堂课知识密度大,把学生调动得非常活跃。即兴灵活,非常好。听课老师交口称赞:没想到鹤岗三中有这么好的老师,在场的人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
爱生如子,给学生真诚、平等、无私的爱
对教师来说,所有的力量都源于对学生的爱。时吉芬爱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好坏、不论家庭贫富。她在工作中非常注意对学生的心理保护,她说,教师的行为一定要规范,你一个眼神,一个行为对学生影响很大。有些年轻教师不明白,为什么帮助了学生,他的思想包袱还是放不下,在班级里反到更不自在了。时吉芬说,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内心非常脆弱,十七八岁的孩子,承受能力还不够。帮助他们不能大张旗鼓,不要当众宣布名字,否则对他是一种伤害,这样的帮助还不如不帮。
她经常自己花钱买奖品,搞些有纪念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对这段高中生活留下美好记忆。还通过奖励的方式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一年,接新班不到两周,她发现一个女孩很忧郁,很自卑。同学都躲着她,说她身上有股怪味。时吉芬了解到,她这是一种病,可以治愈,但家里很困难。她背地里对学生们说:“有病本来就很痛苦,歧视她会让她更自卑。我们要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不久,时吉芬不声不响取出工资领女孩去医院做了激光手术。治愈了难言之隐,女孩脸上现出了笑容。
时吉芬把学生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儿女,所以,她为学生做任何事都认为理所当然。学生有病家长不在身边,她亲自领学生去医院;学生家里困难,她倾力相助;类似的帮扶不计其数。时吉芬说,在三中教师帮助学生度过难关的事情很多。她不过做了一点大家都在做的事。
转变观念、合作创新、无私奉献,化作春雨总无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了很大的改变,时吉芬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她深切地感到,应该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应该以不同类型的学生为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并以《中学历史教学个性能力的培养》为题,完成了南京师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课题论文。这篇论文得到导师的极力称赞,并获得了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校所承担的省重点课题子课题《让课堂教学民主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报告由她撰写并结题。她还是学校“十一五”题课《关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此外,她还策划主编了校级刊物《教研筒报》。2005年9月在省重点中学校长会上交流,她创意设计和主讲的对话课《西安事变》获省重点中学校长会议展示课特等奖,得到省教育厅领导和与会教师的高度评价。
2005年4月她被鹤岗市委保持党员先进性办公室选为报告团成员。不久,鹤岗市教育局党委做出了向时吉芬同志学习的决定。尽管如此,她始终不忘是鹤岗三中培养了她。从1997年开始,高薪聘请她任教的电话信函不断,她都婉言谢绝了。她说,三中培养了我,我得回报三中。“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她不会忘记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学校领导给予她的信任和支持。开明的领导,人文的学校。她热爱三中,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她说“我愿为三中、为我市的教育事业,化作春雨总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