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场职工在新扩建的万米文化中心广场上开心的跳舞、扭秧歌。
东北网1月3日电 题:山河农场2007年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社会和谐发展山河“咏叹调”
建设小康社会,山河农场“亮点”频闪。
一个个典型事例,一桩桩感人故事,一幅幅崭新画面,演绎出了一曲动人的“山河咏叹调”。
对外合作唱响“主旋律”
拥有耕地35万亩的山河农场,近年中通过一系列改革调整,经济发展形势喜人。年粮豆总产稳定在6 万吨以上,2006年农业生产总值超过了2 亿元。2007年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 万元,较去年增加1200多元。得益于大力对外开放,使他们在市场开拓中受益不小。
近两年,山河农场引进了新机械。约翰迪尔JD 9320-375 、 M160等拖拉机50多台。引进3518 、 1075等收获机30多台,全场农机总数近1200台套。机械多,怕“吃”不饱。农场“上门”场县共建,采取“场乡引导、农户推荐、自主选择”的方式,为村民代耕代种。作业标准、收费金额、质量考核,“三统一”。大马力显神威,速度快、质量好,职工拍手,村民叫好。科洛镇村民孙成,有耕地750亩。2006年开春,整地忙不过来,“瞄”上了农场大马力,播期提前十多天,当年挣了七八万元。去年,春种、夏管、秋收,村民“一色儿”到农场找车,跟农场的师傅们,混得“铁熟”。村民乐、有机户也乐。
2006年,秋收一结束,山河农场六区职工王新一家三口就跑到吉林扣起了蔬菜大棚,与他一同随行的还有3 名职工。一个秋天,仅六区就有20多名职工外出打工。职工集体外出,缘于观念的转变,在家“猫冬”不如外出“淘金”,凭手艺“闯江湖”。六区职工路海,懂机械技术,在江苏宜兴打工,三年多,“打工仔”变成“白领”,手下掌管200多人。出租车司机古丛金,证照齐全,在丹东找了一份司机的差事,月收入近3000元。
五区女工主任陶舒,天生“热心肠”。她表弟在青岛飞机场上班,经她“牵线”,职工迟凤田、李海臣、耿庆江夫妻双双到青岛,在飞机场当起了保洁员、保安员,月工资850元,机场还给上养老、失业、工伤保险。
人文关怀奏出“和谐音”
2006年秋天,山河农场“明月湖”水上公园二期工程完工。公园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水上游乐园8 万平方米,森林公园3 万平方米,引水渠蓄水总量近2 万立方米,仅景观投入就近40万元。工程明年竣工,预计总投资近500万元。
建一个公园,花那么多钱,值吗?农场领导说,好的生活环境必然促进社会文明、和谐,花多少钱都值!
构建和谐社会,山河农场注重人的和谐,采取“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分步实施、逐年完善、循序渐进”的办法,建立覆盖全场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以文明促和谐。农场投资256万元,建起了文化广场,占地1. 6万平方米,绿地1 万平方米,安装了数十种健身器材。投资217万元,修建了活动中心,面积1963平方米。室内棋牌室、活动室、阅览室、健身室一应俱全,成为人们学习、娱乐的好去处。
农场老文化宫,是建场初期的“老古董”。 2006年初,农场本着“既保护又利用、既实用又节约”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投资50多万元,把内部改造一新,新建了篮球场和排球场。二楼改建成图书馆,面积400多平方米,可藏书10万多册。老文化宫变成了文体馆,总面积2 千余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人观摩比赛。
公益性文化设施逐步向管理区延伸。农场投资20万元,在二区建起了娱乐文化广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 配备了21套健身器材。还把一块2 万平方米的林地改建成了公园,面积3 万平方米。 65岁的老职工杨学范说:“自从有了公园,职工打麻将的少了,来游玩的多了,感觉好极了!”
近两年,农场经济活化,内热外也热,随之带来了新问题。夫妻外出打工,老人成了“留守老人”,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对这部分群体,农场温馨关怀。对“留守老人”,管理区干部、片警定期上门。年初, 76岁的敖云芳老人突发心脏病,儿女在外打工,片警接到电话后,及时把老人送到医院。对“留守儿童”,教师与之结成对子,当“代管家长”。做到“三个一”: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季度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寄一份学生评语。学校还与100多名“打工家长”建立了联系卡。
社会文明演绎“小夜曲”
近两年,随着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场部中心城镇常住人口已逾万人。他们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发现了新的不协调。
每当清晨,大街小巷中,推着三轮车,不分时间地点,用高音喇叭叫喊着收煤气罐、卖馒头,使现代小城镇大煞风景。还有的个别商户随意用高分贝音箱播放乐曲、广告,这些“噪音垃圾”使居民饱受噪音之苦,抗议声音不断,成为农场现代生活中的一道不和谐音符。
为适应农场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农场责成环保、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建立协调机制,在既保证大多数人利益不受侵害、又有利经营者经济活动的前提下,协商出台了适合治理社会生活噪音的规章和细则,并写入《居民公约》,发到每个住户家庭。譬如:噪音不能超过50分贝;叫卖声不能早于清晨六点之前;禁止午休时间在居民居住区域内叫卖,使商贩文明经营有章可循。36岁的马春玲从依安来到农场办起了液化石油气站。原来,她收气罐三轮车上的高音喇叭能震响一条街,也没个时间约束限制,对她进行耐心教育和法律讲解后,她将服务重心转移到了提高服务质量上,不光印制了服务名片、帮助顾客取送气罐,还义务帮助居民修理气罐,靠服务和信誉提高了知名度,赢得了“回头客”。
农场执法部门对噪声治理坚持“管教”结合,在提高商贩法律素质、彰显人文关怀中,创造温馨环境、转变经营理念,“弹奏”出现代文明的和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