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是第一批“下海试水”的人
2008-04-25 10:48: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王筱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5日讯 我们一代一代走着。

  走向七色光和一条条称为世纪的纬线。我们越走越激越,被生活太阳般的火热烤得浑身绀紫了……于是我们拿起了笔。我们走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我们被中国在此区间内跨世纪的三十年改革开放而感动。

  我们的笔最后决定要触及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因为它是我们一代代攀援不息的那条脐带,是我们一代代朝觐的一条根。家,摇响了大荒铜铃,拥揽了辛劳的人们,遮蔽了尘霾风雨,更完整地呈现了历史变迁的化境;家,永远牵动着华夏九州五千个纪年的悬念!如今,它又上演着改革开放的新中国异彩纷呈的开心小品。

  这些“家”,就坐落在一片神奇的土地——黑土地上。它在记者的笔下群涌而出,被记者们推向前台,成为一桩桩令人心悦的建筑!

  这些故事从三十年前走来,必将走向更远的远方,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史。

  我们的采访选用了一种最不夸张的方式——随意点击,无疑,点击这里的每一个篇章,都是弹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一根蠕动的神经……

  家庭人物介绍

  妻子:徐建华

  住址:哈尔滨市尚志大街宝捷广场

  100件羊毛衫给我带来了“第一桶金”

  1984年,我到广州看病,惊奇地发现自己好像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很多单位的职工都辞去公职做起买卖。他们对大锅饭、铁饭碗很少有依恋之情,万元户已经很普遍了。回到哈尔滨以后,我毅然辞去了粮店的工作。

  我父亲是顾乡粮库的会计,母亲常年有病,一家人生活就靠父亲一人的工资。那时,我同姥姥、父母、弟妹全家三代6口人,挤在道里区安字片一个18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的拮据让我打定主意,闯出一条路来!我在朋友和同志间东拼西凑了2000元钱,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我第一次进货,是100件羊毛衫,为了省点托运费就随身带着。当时没有直达车,等我换上开往哈市的车后,我立刻感觉到形势紧张,气氛也变了。乘警查看的非常严,说我是长途贩运搞投机倒把,当时抓住了我像对待犯人一样,不由分说连人带货赶下车,接受车站处理。当时我有满肚子的委屈。回想自己从上学就当大队长、学生会主席,工作后又是青年干部。虽然家里穷,但家教严格,一直受领导器重和表扬,哪受过这种非人的对待,我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历经了种种困难,我终于把羊毛衫带回了哈尔滨,凭着我一股子拼劲,硬是把它们都卖出去了。一下子就挣了近千元,这是我经商所得的“第一桶金”。是对我千辛万苦的回报。

  丈夫成了哈市机关干部中第一个丢掉铁饭碗下海经商的人

  1986年经商的风气刮到东北,哈市透笼街要增设摊位,我马上办理了经营执照,从此成为合法经营的个体业户。1989年,对俄贸易开始红火起来,我当时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机遇。通过考察,我发现他们日用品很缺,特别是打火机远远不如我们中国的电子打火机,我就马上组织进货,把样式各异的中小型打火机通过口岸打入俄罗斯,一炮打响,在透笼街也卖出了名。

  再后来,我的买卖做大了,在广东顺德先后办起了打火机厂和雨伞厂。我动员在哈市外贸局任科长的丈夫辞职下海经商。一时间,丈夫的举动轰动了整个哈市外贸局和市政府机关,人们议论纷纷,外贸局这么好的单位有多少人想进都进不来,怎么忍心丢掉呢?朋友们都怀疑我神经有毛病,我的父亲更是大发雷霆,骂我糊涂。就这样,我爱人许天胜成了哈市机关干部行列中第一个丢掉铁饭碗下海经商的人。

  党的政策好,只要踏踏实实干,就能被认可

  1995年我用做生意赚的钱为父母在道里区工厂街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2000年,我又在道里区尚志大街一个高档社区买了使用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大房子,让父母、弟弟全家、妹妹全家和我全家共11口人住到了一起。我们这个大家庭非常和谐,每到节假日,我们11口人组成一个“徐家旅行团”,由我姑娘打着小红旗,带领全家去旅游。最近,我们家荣获了省里颁发的“省十大和谐家庭标兵”。我父亲乐得合不拢嘴,说做梦也想不到有今天。当初全家都反对我经商,如今,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给我们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家人都感谢我走出了这第一步。

  1978年徐建华与丈夫在道里区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里结婚了。

  女儿许鹏结婚时住在144平方米的宽敞新房里。

  徐家11口人在400平方米的家里合影。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