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连生和媳妇在索菲亚教堂前合影。
东北网4月25日讯 中国改革开放的芬芳气息,是从泥土里散发出来的。
翻开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作为最初尝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农村改革,农民成了无可争辩的先行者。
在双城的一个小小的村落,我们推开了四家农户的门扉,听他们口述一段有意义的历史,这是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和感慨。
我们目睹转型之中的中国之变,同时感受到三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贴身温暖。
家庭人物介绍
丈夫:何连生
住址:双城市乐群满族乡光华村
我们家哥四个,我老大。小时候家境很不好,父亲从31岁起就得了开放性结核病,老吐血,不能干重活,全靠母亲在生产队劳动养活一家六口人。我18岁时入伍,我记得很清楚,1981年11月7日走的,1986年12月26日回来。我这辈子第一次拍照,就是在部队上。我和我爱人的第一张合影,也是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她到部队探望我时照的,后来结婚时都没照相。
回来第二年,我就结婚了。婚礼上,我穿的是黄布衣服,部队上发的。家里“抬”了1800元钱,给我结婚用。结婚就和家里分开过了,因为是老大,又分到了家里的抬款账4800元钱。穷,就琢磨着挣钱。干什么呢?我想先倒茅台酒试试。于是婚后第三天,我就离家南下,去了贵州省仁怀县。那天是1987年10月12日,我穿着单鞋。回来时都12月多了,大冬天的,临走时穿的那身衣服不管用啊,从双城下车回家要走12里地,到家时我脸都冻白了,脚回弯都费劲。那一次我拎回两箱共12瓶茅台酒。每瓶111元进的,卖二百多元。这样,两箱酒挣了1170元钱。那一次,我给家里添了辆飞鸽牌自行车。第二次倒酒回来,我给家里买了台黑白小电视。这样来回倒了半年后,我还清了家里所有的欠账。
原先的村党支部书记是我表哥,干得不理想。1997年,乡里动员我来当,那时村里外债多,还有一些惹不起的“土大爷”,我不太想干,父亲也不同意我干。乡里说你不干电工也不让你干了,说觉得我有能力,生活条件挺好,人又大量儿,能带大伙儿致富。“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把土生土长的一亩三分地建设好,也是我的责任,于是我答应了。
怎么让大家增收呢?我动员村民走出土地,去当农民工。这比单纯种地收入多;走不出去的,可以租种出去务工人家的地,种的地多了,收入也能增多。后来我又开始组织农民出去打工。我们出去干的第一件工程,是在大庆让湖路盖商场,做力工,那是最不挣钱但又最挨累最吃苦的活儿。第二年我成立了连生劳动力转移公司,让农民工由松散型变成组织型,再变成技术型,从乡里请人到村上定期培训,有力工、瓦工、架子工、钢筋工等,集体办上岗证。领农民工出去修路时,不必要的人都不雇,都是自己来,边干边学。这些年我们楼也盖过,水泥路沙石路也修过。我干活不挑人,只要你乐意跟着我出去,就可以,别人挣多少你挣多少。如今全村430户,常年举家在外打工的有136户。
村里的泥泞小路变成水泥路了。过两天你再来看看,村里八趟街,每趟街都绿树成荫,两颗大叶金丝柳夹一颗丁香花。街道两边还有很多鲜花。我们去年开始有了专职卫生队,负责村里的卫生清扫。现在我们这儿也像城里一样,早上各家将垃圾放在大门边就行,有专人收。
自从当上村支书,我就变成了一个忙人。这些年,基本上是半年在外打工,半年在村里。我能这么放心地在外头忙,全靠媳妇儿在家操持家务。我俩是从小一个班混大的,小学同学。她对我奶奶的照顾赢得了全村人的好评。屋里屋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老人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家里成员过生日,逢年过节时,全家人能聚在一起乐呵乐呵,找个比较好的地方,撮一顿。她在我心目中比较优秀,我在她心目中也应该比较优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