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家和城里差不离
2008-04-25 10:51:5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树泉 刘大泳 王筱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5日讯 中国改革开放的芬芳气息,是从泥土里散发出来的。

  翻开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作为最初尝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农村改革,农民成了无可争辩的先行者。

  在双城的一个小小的村落,我们推开了四家农户的门扉,听他们口述一段有意义的历史,这是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和感慨。

  我们目睹转型之中的中国之变,同时感受到三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贴身温暖。

  家庭人物介绍

  丈夫:马宪伟

  住址:双城市乐群满族乡光华村

  我叫马宪伟,小名马五儿,属鸡的,今年四十。

  你猜对了,我在家是排行老五,我还有一个小妹呢。六个孩子,我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经济困难“大户”,全靠父母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养活。穷归穷,但我们姐六个都上了学,那时每学期只有两元的学杂费,不像现在,要交乱七八糟的那么多的费用。我们都念到初中毕业,只有大姐学习好,念完了高中,要不是家里拖累重,要她回来挣工分,她肯定能考上大学。

  那时穷啊,出屯子上学,有时连块大饼子都带不上,中午就饿着,忍着,那时一天能吃上两顿饭就不错了。

  你问我照片?那时候谁有钱想这个啊,这不,那时我们家唯一一张照片,就是这张“全家福”,好像是我11岁时照的,还没有我家老爷子。他舍不得放下队里的活儿,挣工分要紧啊。

  那天,我们姐六个都换上最好的衣服,我妈领着我们六个走了两个多点儿,18里地,走到城里的照相馆。第一次照相,紧张,你看我们的表情,都挺僵的。

  马宪伟(前排左一)11岁时与家人合影。

  对我来说,生活条件真正变好,也就是这七八年的事儿。土地承包那会儿,虽然家里有了五十来亩地,但由于人多,变化也就是一年到头能吃饱肚子了。八九年我结婚时,由于没钱,只能住爸妈那儿,大哥一家也住在那儿,十来口人,三间屋,很挤。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由于经济困难,三家人难免磕磕碰碰,几年后,我和媳妇儿、女儿一家三口搬了出来,我得到的分家费是20块钱。我们买了个小土房。

  马宪伟和妻子在家院子里合影。记者刘大泳摄

  1997年,我和张萍,就是我媳妇儿,商量了一下,买了辆六千多块钱的小四轮农用车,二手的。有了小四轮,我帮人家拉水,拉玉米,耥地,后来村里修路时又拉沙子拉石料,村里没活时就外出找活儿干,张萍也帮人家绣花挣点钱,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我们还买了电视机呢。村里修了路,出去跑就方便了,东西运出去也方便了,后园子种的菜,茄子、西红柿、辣椒啊,都能运出去卖钱了。我又租种了全家外出务工人家的地种玉米,每年租种四五垧,年纯收入能有两万多块,再加上出车挣的钱,一年下来,四万多块钱没问题。电脑刺绣兴起后,张萍就不再用缝纫机绣花了,她去帮从牡丹江宁安来村里种西瓜的大户打零工,也有一些收入。

  买车挣钱后,我花8万多块钱翻盖了三大间砖瓦房,100多平方米,上下水都有,能洗澡。沙发、床、衣柜等家具都置办了,洗衣机什么的也买了。看我家的厨房,和城里人家差不多吧,有橱柜,有煤气,嘿嘿,就是这口大锅嘛,城里没有。它连着我家的炕呢,虽然那屋也买床了,但这屋我还是砌了炕。累了一天,回家躺到热炕上,舒服啊,床没法儿比。听说现在有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了,我正琢磨着换一台呢,原来的那台该淘汰了。嗯,也要换台大的农用车了,这是关系到生计的大事。女儿18岁了,刚去哈尔滨学电脑去了,她喜欢这个。

  你说我这日子过得不错了,可你知道吗,我是我家姐六个中,过得最差的呢。大姐嫁到大白,家里养牛,她给村里人做衣服也有收入,三个孩子,两个是大学生,大女儿已经结婚了。二姐也种地,二姐夫是瓦匠,他们大儿子还买了微型车,拉座呢。小妹在哈尔滨有公司,给建筑工地包活儿。过得最好的是二哥,他投奔在哈尔滨开收购站的四姨,从推三轮车收破烂儿做起,现在已经买了楼,开了好几个收购站,他给人拆报废车,一年能挣二十多万。他那俩孩子,一个开出租,一个学幼师,也都好着呢。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