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5日讯 中国改革开放的芬芳气息,是从泥土里散发出来的。
翻开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作为最初尝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农村改革,农民成了无可争辩的先行者。
在双城的一个小小的村落,我们推开了四家农户的门扉,听他们口述一段有意义的历史,这是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和感慨。
我们目睹转型之中的中国之变,同时感受到三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贴身温暖。
家庭人物介绍
丈夫:伊吉库
住址:双城市乐群满族乡光华村
儿子今天娶媳妇
俺叫伊吉库,是双城乐群满族乡光华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我今年46岁了,家里有五口人,老伴叫王国芝,我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姑娘。大姑娘伊亚晶今年25岁了,在哈尔滨市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打工。下面是两个儿子,今天(4月11日)娶媳妇的是大儿子伊国章,23岁。媳妇娘家在附近的刘顺屯,是儿子的朋友给撮合成的。儿媳妇这孩子性格好,对我们两口子也好,到俺家来了啥活都抢着干,那是啥说的没有。这不,今天俺家整了18台“轿子”和2台“大客”去接亲,娘家还有4台“轿子”,这排场不比你们城里差吧?村里的水泥路被俺家娶亲车队塞得满满的,跟你说从来没见过堵车的屯子都给整堵车了。要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太享福了,你看这三星牌台式电脑是液晶显示器,还有日本东芝牌的32寸液晶电视机,都不照你们城里的差吧。再看这家具、生活用品,真是要啥有啥。现在日子宽裕了,俺和他娘拿出7万块钱给儿子操办这个婚礼,一点都不心疼,只要孩子们过得好,俺们两口子就比什么都称心。
伊国章和新娘子在新房合影。记者刘大泳摄
俺们结婚那阵子
想起俺们结婚那阵子,家穷住的是土房,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家用电器了,娶亲的时候赶着马车就把媳妇给接回来了。现在行了,俺家条件好了,可不能再亏着孩子,结婚娶媳妇是大事,必须像点样儿才行。
不光是我们富了,屯子里的乡里乡亲,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俺们结婚那阵子,人家随礼都随啥呀,这家送个洗脸盆,那家给个暖水瓶、镜子什么的,要是有人家随了两、三块钱,那就是大礼了。你说现在随礼,五十块钱都拿不出手,一般的是一、二百块,近便一点的就随五百、一千的。
俺家这两代人的婚礼,听起来,好像隔的时间挺长的,其实也就是这二十几年,一转眼就过来了。这二十几年的变化,可真是太大了。
都是沾了政策的光
就说俺现在住的房子吧,90多平方米,砖瓦结构的。你没发现和别人家不同吗?人家普通农家院里种园子,俺家前院里搁的是干工程用的水泥搅拌机。这些,都说来话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就挣那么一点钱,加上那时孩子刚出生,家里负担重,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1982年包产到户俺家分到了25亩地,以种苞米为主,一年下来能剩下万把块钱,日子一下变样了。可是俺家里劳力少,种这25亩地还得雇人干。1992年俺和媳妇把地包给了别人,一起在乡“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公司”的介绍下开始外出打工,当时主要是在双城周边修路。摸爬滚打了几年,俺两口子慢慢地从打工者变成了“包工头”,这几年都带着百十号人在双城周边承包土建工程,两个儿子大了,也跟着俺两口子一起干。这两年算一算,俺家每年都能赚个十万八万的。你说,俺这个普通农民的每一步,不都是因为政策好?吃的穿的住的用的都在变,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给你举一个小例子吧,俺家没装电话,为啥?因为俺家人人都有手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