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家三部曲包地打工搞运输
2008-04-25 10:49:5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树泉 刘大泳 王筱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赵云武的结婚照。

赵云武在家里接受采访。记者刘大泳摄

  东北网4月25日讯 中国改革开放的芬芳气息,是从泥土里散发出来的。

  翻开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作为最初尝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农村改革,农民成了无可争辩的先行者。

  在双城的一个小小的村落,我们推开了四家农户的门扉,听他们口述一段有意义的历史,这是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和感慨。

  我们目睹转型之中的中国之变,同时感受到三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贴身温暖。

  家庭人物介绍

  丈夫:赵云武

  住址:双城市乐群满族乡光华村

  过去生产队那工夫,家家有几个劳力都上队上干活去,也不给现钱,计工分,一个日工合10个工分,有时候活轻就算8个,秋天能多,14分,还得等粮食卖了以后才能算出来一天合多少钱。一年到头,从正月初五干到腊月二十五,平时连下雨阴天带有病啥的,总共连一个月也歇不上,才能挣三千多个工分,要是一天不耽误的话,能挣三千一二百分就是最高的了,这才多少钱哪,一年120多块钱。干一年,平均一天才几毛钱。

  我们家在生产队上还将就,算“平均户”,我,我老伴和我俩儿子——那时候都不到10岁,四口人没有老弱病残,那也不行,太困难,去了国家公粮那一部分以外,吃的口粮都不足。家住的是个上头苫草的小土坯房,二三十平方米,到1981年才盖上砖房,就这么的在村里还得算是头四五家。

  转变得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要说转变得从1983年的春天开始。上边下来政策,让“推平到户”,也就是后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光华村在乡里还是试点。

  那时候村里马啥的牲口还是少,基本上家家干活劳力都不够用,我一看这情况,就跟家里商量,买个农用小四轮,家里的地该种还种,我捎带着给别人家经营点地,自己也能挣点。于是到1987年,我就买了个小四轮,既能运输又能耕地,帮别人家“捎牛具”。到1993年我大儿子结婚以前,又盖了一栋新房,98平方米的,你看,就在我家对面。

  我老伴年年上城里早市卖李子去

  你再看后园子那些李子树,有100多棵。当初种的树苗都是1991年村上号召种树,发的。就这些树,一年能结李子2000多斤,这十来年里,我老伴年年上城里早市卖去,去年就净挣了4000多块。也卖豆角,别看就种了一二分地的,一年卖上几次,又是上千块。我老伴原先上早市是推车去,后来都打车了。

  现在我俩儿子高中毕业,都成了家,4口人发展到8口人了。

  我们全家分到的土地有37亩多,实种的有120多亩,这多的都是村里出去打工的转让给我们的。别看地多,也能忙得过来,因为从2000年到现在,一点点地时兴新技术,坐水、摆子啥的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一个坑里一颗粒子,中间要距离多少米也都可以安排,这就也不用开苗了,也不用锄草了,整个地都是干净的,省时省力。

  我俩儿子都在外头打工

  现在村里出去打工的太多了,村里也照顾,不能种的土地负责给转让,打工找不着活的负责给找,家里都放心。大儿当瓦工,他们一伙人一起在双城市和附近的乡镇干,一年忙上10个月,自己挣上10000来块没问题;老二在哈尔滨安彩钢呢,每月按时开工资,供吃供住,啥费用全免,连手机费都是老板给交,一年最少也能拿家10000来块钱;俩儿媳妇在家帮着我,种田为主,平常再干点零活、给别人织点东西啥的,我和老伴岁数大了,家里衣食无忧,儿女孝顺,该知足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儿子没上大学,俩孙子我们打算好好培养培养,以后要能上大学,那该有多好呢!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