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5日讯 一个成功创造出快速发展奇迹的国度,正受到来自世界目光的注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黑龙江生活、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这里是四个友好的外国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在他们眼中、口中和心中,中国正一步步地走向世界。
外国友人介绍
金熙千男,38岁,来自韩国南部最大的城市光州市。2005年第一次来中国,2006年与哈尔滨姑娘李永红结婚,定居哈尔滨。现在哈师大学习汉语。
中国的变化真是一年一个样,如果今天回韩国了,似乎明天再回来,这里的城市就变了样: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街道也越来越宽,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自2005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这几年走了很多地方,这样的感觉也越来越明显。
我是2005年10月份第一次来到中国,我旅游到了张家界,感觉特别震撼,觉得中国实在是太美了,自然风光、人文风物都让我好奇。那时我就决定找个中国姑娘做媳妇。
机会很快就来了。当时我回国后,马上报名参加了一个汉语学习班。在我们那里,几乎每条主要繁华的街道上,都能找到汉语言学校。韩国兴起“中国热”,几乎每个人都想到中国来,不仅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更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很多韩国青年的印象中,似乎到中国来旅游或做生意,都能找到机会,都会很有发展前途。来到中国后才知道你们这里“哈韩”,在我们韩国那是“哈中”了。
在我学习语言的时候,遇到了我现在的太太。她是中国的朝鲜族,跟我们很有“共同语言”。她当时也是到我们那里学习的,她原来曾是一名法官,后来到北京学习深造,利用学习的机会来到韩国,业余时间就给我们教汉语。那时我汉语水平还很差,我让她帮我给一个我认识的中国导游姑娘发邮件,她很是热心地帮助我,我慢慢喜欢上了自己的“老师”。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老师”回国了,我就不断地找各种理由到中国找她。她很热心的帮助我,我们几乎游遍了中国,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从北京到上海,从天津到苏州……反正那一年我们走了好些地方,我也“工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我的爱人。
我们是2006年结的婚。她继续做法官,我呢,一边学习汉语,一边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意项目。我们俩全国各地到处走,边走边看,觉得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使很多人找到了创业门路,让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而且只要肯努力,青年人的发展机会非常多。我原来在韩国是在珠宝公司工作,到哈尔滨后看到这里的女孩都很漂亮也爱美丽,就特别想开一家医疗美容院,可惜各方面的手续问题,到现在也没结果,所以我很是感慨,哈尔滨哪儿都挺好,就是挣钱不容易!不过,我还是很想生活在这里,不仅因为自己的“媳妇”是哈尔滨人,还因为这里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比如我爱好摄影,经常去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拍照,然后发到博客上,给韩国国内的朋友们看,他们都很羡慕我,觉得哈尔滨的异国风情特别美。而且这几年哈尔滨的变化也非常大,广场多了,桥也多了,商业也非常繁华,我已经很适应这里的生活了。
哈尔滨很吸引我们韩国人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普通话是全国讲的最好的地方。据说现在在中国的韩国人不下百万,他们大都是来做生意和学习汉语的,其中做生意的都在南方和沿海地区,而学习语言的都集中在北方,尤其在哈尔滨的多。比如我在哈工大留学生中心学习,一个班三四百人,韩国学生就占80%~90%。在现在在哈师大学习的这个班,几百人都是韩国人。去年我去黑大参加HSK考试(汉语水平测试),一下去了上千韩国人!你说,在中国的韩国人有多少?!
在我们韩国,女人结婚了一般就“呆”在家里伺候公婆,不再去上班了。而中国不是这样,我这个“媳妇”不仅上班,还是个法官,这可让我们一家人骄傲呢!法官在韩国可是特别受尊敬的职业,因为我的“媳妇”是个法官,每次回家,我们全家人都把我们当作客人一样盛情接待,说明我这个媳妇找对了!而且,我现在除了学习语言,也没干什么,就每天放学回来给她做饭,就像她的“保姆”,这在韩国可是绝对不行的,我也只好“入乡随俗”吧。
现在我几乎每年都回韩国几次,特别方便,在哈尔滨国际机场上飞机,两个多小时飞机就到韩国的家了,据说以前可没这么快,要先赶到北京,再坐飞机到韩国,很“折腾”。现在我们家乡的亲戚朋友来我这里的也不少,都愿意来我们这里看看,我们就领着他们到处看看,他们都觉得,中国不是想象的那样落后,而是和我们那里一样,发展建设很快,而且越来越好了。
金熙千(右)和太太李永红在清华大学校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