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3日讯 哈尔滨市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抓项目促发展。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着力点,深化大项目牵动战略,强力推进地铁一期、哈西客站、松花江跨江桥、哈飞汽车、生物工程等一批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建设,拉动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工程,用真情实意、真抓实干回应群众的热烈期待。抓好100个惠民行动项目,落实好《哈尔滨市民生发展纲要》确定的150个重点民生项目,重点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41个信访问题,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为推进项目落实,市委专门成立督办机构,进行跟踪问效。目前,“六个一百”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首批百项整改成果已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2、转作风优环境。推出三项载体活动,一是“千名干部下基层,帮助企业保增长”活动。组织1196名处级以上干部,深入11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已有200余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二是“万名干部进农村,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选派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和优秀后备干部,深入全市1884个行政村,帮助农村发展经济、解决重点问题。三是“整顿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活动。重点解决和处理部分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和违反工作纪律等问题,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优化环境。
3、强措施保增长。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强化“六力”推动,实施“八抓八确保”,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五个结合”即:保增长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六力”即:提升存量强实力、扩大内需强动力、深化改革激活力、自主创新挖潜力、发展金融添助力、坚定信心聚合力;“八抓八确保”即:通过抓项目建设,确保扩大投资;抓促进消费,确保搞活流通;抓优势产业,确保以丰补欠;抓改革开放,确保激发活力;抓调整结构,确保加快转变;抓自立创新,确保集成竞争;抓改善民生,确保提高福祉;抓队伍建设,确保优化环境。全市呈现出跨越赶超的良好态势。去年哈尔滨市在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比较中,包括总量和增速的16对32项主要经济指标排位有15项指标位次前移。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同比前移12位,一举进入三甲行列。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前移9位,二产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前移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前移5位,消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速均前移8位。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各地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普遍放缓的情况下,全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4、建机制重治本。研究制定了《哈尔滨市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意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了科学发展规划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在切实改善民生方面,制定出台了《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决定》、《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一批保障民生的政策意见。在党性党纪党风方面,制定完善了《区县(市)党政班子主要责任考核办法》、《市直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等制度,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出台了《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健全了党内民主、监督和预防腐败等一批制度规定。目前,全市共废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度规定280项,修改完善1239项,创新832项,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