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尔滨市民60年间人均收入增长近10倍迈向小康
2009-09-03 07:31:5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姜雪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3日讯 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在60年时光变幻中,哈尔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从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等方面提炼出一组数字,清晰再现哈尔滨辉煌发展历程,让人们从中感受60年来身边发生的巨变。

  2008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8.6元,比1949年增长160.6倍;剔除价格因素,增长9.6倍,年均递增4.1%。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91.2元,比1949年增长119.6倍;剔除价格因素,增长7.9倍,年均递增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60.9元,比1949年增长123.2倍,年均递增8.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15.9元,比1949年增长71.3倍,年均递增7.5%。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1949年上涨14.2倍,年均递涨4.7%。

  回顾60年发展历程,哈尔滨市居民收入从几十元增加到上百元、上千元、到突破万元大关;居民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基本实现小康、再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成绩辉煌,令人瞩目。

  1949-1978:摆脱贫困解决温饱

  1978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5元,比1949年增长2.26倍;剔除价格因素,增长36.0%,年均递增1.1%。29年居民收入仅增加204元,平均每年增加7.0元。

  “一五”时期(1953-1957年)是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哈尔滨市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有13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在哈尔滨市兴建,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居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生活水平有所改善。1957年居民收入达到212元,比1949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1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0.6元,比1949年增长1.4倍,年均递增11.6%。

  1978-2008:改革开放步入小康

  1978年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成倍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94.5元增加到2008年的14588.6元,增长48.5倍,年均递增13.9%,比改革开放前平均增长速度快9.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速度为7.1%。

  1988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100.2元;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64.8元。改革开放30年来,哈尔滨市人民生活走出了传统的生存温饱型消费模式,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居民收入渠道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经济体制单一,居民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工资收入。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体制单一的格局被打破,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收入构成多元化发展。虽然工资收入仍是城市居民收入的主体,但所占比重逐年降低;而经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数据表明:工资性收入由1992年的81.1%下降到2008年的57.0%,下降了24.1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上升了8.3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上升了2.0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上升了13.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收入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在投资渠道逐步拓宽的前提下,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股市、房市、期货、保险等投资,使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提高。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66.8元,比1992年增长49.2倍,年均递增27.7%,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0.4%上升到2008年的2.4%。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