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3日讯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愈加突出。但心理问题一定要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才能得到解决,否则不但得不到缓解,更有变成心理疾病的可能。省心理工作信访办公室主任王丽红表示,2007年信访办成立之初便陆续接到来自全省的心理工作投诉,“近两年更呈上升趋势。”虽然2006年心理咨询师协会与工商等部门联合对哈市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进行过整顿取缔,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行业管理,心理咨询市场状况堪忧。
心理咨询处置不当
患者心病变为“心魔”
靓靓(化名)是个乖巧漂亮的女孩,大专毕业后在哈市某企业打工。由于没有经验,工作中受了些挫折,情绪低落,于是她在朋友的鼓动下向算命先生寻求帮助。可之后,原本爱唱歌、很活跃的靓靓变得讨厌工作,不喜与人接触,每天把自己锁在屋里。母亲带她找了四五家心理咨询室问诊,但几位心理咨询师都认为靓靓只是一般心理问题。咨询了几个疗程后,靓靓非但不见好转,反而开始动手殴打母亲。最后,母女二人来到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经专家诊断,靓靓已发展为精神疾病,目前经过系统治疗病情已有所好转。
与靓靓的情况类似,15岁的王明在哈市某初中上学期间散漫、不守纪律,渐渐地开始不愿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发展到今年,王明经常平白无故地扭打邻居家的孩子,砸烂家中的用具。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本想找心理咨询机构矫正孩子的异常举动,没想到,咨询师认为王明的异常行为只是较轻的心理问题,用内观疗法进行治疗便可自愈。但“内观”了3天后,王明情绪突然失控,并砸坏了内观室的物品。这时,该心理咨询机构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会长朱广雨表示,以上的案例均属于被耽误的心理疾病患者。其主要原因是那些心理咨询师没有达到单独上岗要求,缺乏接诊经验,无法正确区分“病”与“非病”。“咨询师通过与患者沟通后如果确定其为心理问题,则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一旦发现病人已发展为精神类疾病,则必须建议其入院治疗。”
朱广雨称,心理咨询师是对来访患者进行“病”与“非病”、“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判断的一个过渡,一般没有处方权,其所进行的心理问题量表测试也只是对病情的一种辅助措施,不能作为诊断其是否患有精神类疾病的依据。
心理咨询鱼龙混杂
缺乏行业管理
记者在哈市道外区太古街、南岗区果戈里大街、道里区建国街等街路上看到,不少咨询机构对外悬挂的的牌子上同时还标注着测评、企业策划,有的甚至还提供家教、职业和婚姻介绍、技术转让等多方面服务。
据了解,目前全省考取正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8000人,其中哈市不足4000人。
“只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也并不能直接从业。一般从业的话必须要在职业导师的带领下接触60个心理咨询案例之后,才能单独为患者进行咨询。”朱广雨强调,2003年,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以来,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都是由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市场上出现的“高级心理咨询师”、“主任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等五花八门的称呼实在不靠谱。“国家目前还没有开展这些职业鉴定呢,何来高级、主任等职称?”目前哈市心理咨询行业有“杂牌军”与“散兵游勇”滥竽充数。有些所谓的咨询机构租个门面,挂个牌子,就敢进行“心灵开锁匠”的工作,这对心理求助者来说无异于灾难,病情一耽误,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全国对心理咨询师管理较为规范的城市只有上海,他们采取的是民政局与工商局联合通过,让当地的心理咨询协会参与审批,进行行业内部把关。在咨询机构经营过程中出现投诉先由协会进行鉴定、协调,最后联合民政、工商一起执法。”朱广雨说,哈市目前仍没有对心理咨询行业进行监管的部门。“我们现在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如果接到投诉,涉及培训方面的发函给劳动部门;涉及咨询机构的,则转给工商部门。但多数督办效果不明显。”
正是由于哈市心理咨询业缺乏有效监管,市场需求快速膨胀,供求失衡,因此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大批不具备资质的人员涌向此行业,严重损害心理求助者的利益,甚至成为影响乃至危害人们身心健康和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隐患。由于心理咨询还没有纳入国家强制准入范畴,有证无证都去从业,所以出现了市场失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