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3日讯 “我发,或者不发,朋友就在那里,不生不疏;我回,或者不回,交情就在那里,不深不浅……”近日,《非诚勿扰2》的“见于不见体”,被一些网友演绎出了节日短信版。这条段子有如一剂良药,让那些春节期间因祝福短信“生病”的白领们如释重负。日前,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白领人士表示对节日发送祝福短信感到“焦虑”。
在享受着短信拜年的便利同时,各种随之伴生的烦恼,又让大家焦虑不堪:
发与不发左右为难
从大年三十清晨,手机作为最重要的联络方式又开始发挥它的新功能——拜年。明知道收信人不是特别关心,很多人还是按手机中的通信录群发一遍,以显示自己重视与对方的关系;收到成打的祝福短信,不回显得自己没礼貌,回了又嫌烦,费钱又费时。
伴随着手机的诞生,短信已成为诸多人联系的最便捷方式。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向平时敬而远之的领导发送一条祝福短信则无须再找借口;向长期没有联络的朋友送去慰问,提醒对方你还记得他们。可是,掺杂了种种欲求的祝福短信往往也让平时在领导、客户面前谨小慎微的白领心力憔悴。于是,在本该放松身心的节假日里,“节日短信焦虑症”却在超过5成的职业人群中突然爆发。部分受访者希望在春节这样的节日,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加强在其他人特别是自己看重的人心目中的印象,但在享受着短信拜年的便利同时,各种随之伴生的烦恼,又让大家焦虑不堪。
刚刚参加工作的徐峰,在今年大年三十中午十分认真地向所有领导和同事都发送了祝福短信,但是真正回复他短信的并没有几个。徐峰担心对方没收到,还一遍遍地向几个平日关系不错的同事发短信,“这个春节我过得一点都不舒坦,心里总在想是不是我平日为人处事有问题,上班后见了那些没回短信的同事,心情很压抑。那些回复了我短信的同事,我对他们心存感激。”
为了一条“原创”短信,梅梅用上了百科全书、中国古诗词选集,最后还闹得寝食难安:
编写短信精神负累
收到成打的祝福短信,到底回不回?到底有什么意义?每年的春节祝福短信,已经渐渐演变成为一种精神负累。
每逢春节,李冰都会收到好友梅梅的祝福短信,她逢人便炫耀,因为这条短信是梅梅针对李冰目前的生活状况专门编写的。而今年春节,李冰却没有收到梅梅的短信。原来,春节期间梅梅为了送朋友一条“原创”短信,翻百科全书、看中国古诗词选集,绞尽脑汁。今年她想过一个舒心的新年,与其发一些被转发千遍的短信,还不如不发,所以,这个春节她的手机短信只接不发。
“每年过年发短信,太愁人!”从事营销工作的崔明芳无奈地说:“从事我们这类工作,最看重的就是维护人际关系,逢年过节都要发祝福短信。今年从三十到初五,我大概地统计了一下,发出去的短信有一千多条。”发送短信还要讲究创意和个性,对于重要客户,还得编写短信内容定向发送,发送短信的内容也着实让人头疼,一切都要做得恰到好处。没办法,不发吧,好像失了礼节,发吧,说不定对方还将你的短信当骚扰短信了呢!
“礼尚往来嘛,别人一腔热情,你却冷面相对,实在说不过去”。一些白领的做法是从来不主动发送一条短信,但是绝对会回复所有短信,在她们看来,回复短信是最基本的礼仪。
不要将祝福短信看得太重,想得太多,人际交往原本就应该真诚至上:
不拘形式以诚相待
有人短信发得手指发酸,可收到短信的人却不以为然,而随着手机功能的升级,一条短信只按两个键子可发给百余人,其形式远远超过了意义。
从事营销工作的房小姐,已经两三年没有发送节日祝福短信了。春节前夕,她已给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客户、同事以及领导通过邮寄贺年片,或是电话的方式表达过节日祝福。她认为,这种方式比扎堆发送短信要好得多。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王娜也认为,没有必要去追求虚拟的形式,凑热闹去送新年祝福。平日里,你是一个讲义气的朋友、一个敬业的员工、受人尊敬的工作伙伴,这些就足够了。你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形象,不会因为除夕之夜的一条短信打折扣或是有所提升。而一些网友干脆在QQ或MSN签名档上,醒目写着“今年过年不发祝福短信,提前祝福新春快乐”之类的“宣言”。
大多数职场资深人士认为,快节奏的生存环境中,在春节这样重要的时刻通过短信联络感情,其实是中国人传统习俗的一种延续,但是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将短信看得太重,想得太多,人际交往原本就应该真诚至上。所以,将春节祝福拆分成各种形式,比如年前通过贺卡、电话、聚会等方式表达一下节日心意,而不是集中在除夕夜发短信,这或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小贴士:
如果你已患有了“节日短信焦虑症”,具体“病情”轻重,请参考以下标准:
轻微节日短信焦虑症:过节想到要发短信并为此纠结,会将原创短信向关系亲密的人群发,有选择地回短信,不期待对方回复。发短信的对象不超过手机通讯录的20%。
中度节日短信焦虑症:稍微熟悉的人都群发短信,内容为原创+转发,有选择地回短信,把节日短信当成维护人际关系的途径。发短信对象为手机通讯录50%左右。
重度节日短信焦虑症:手机里所有人都群发短信,短信内容几乎不变,不收到对方回复会很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