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邹新生。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东北网3月11日讯(记者 孙晓锐)“哈尔滨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中型城市,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曾为全国解放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目前,建国初期的产业工人现已成为老年人或高龄老人。由于哈尔滨市地处高寒地区,老年人有近半年多的时间需要在室内活动,冬季活动场所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与发达地区比较相差甚远。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已成为哈市123万老年人的热盼。”带着123万老年人的热盼,在正在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邹新生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哈尔滨市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议》。
邹新生委员说,哈尔滨市军工企业多,国有企业多,在“关停并转”过程中退休职工由企业人变为社会人,增加了社会负担和财政压力。1947年哈尔滨市解放初期,是军工生产和后勤供给基地,产业工人担负了解放大军南下的物资供给任务。全国解放后,哈尔滨市作为工业生产基地,为完成国家建设在装备制造和轻工业生产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部分军工企业转产,大部分产能落后的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由企业管理的退休人员也从企业转入到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带来了压力。哈尔滨市地处高寒地区,年平均气温只有3.5度,结冰期为190天左右。在严寒的季节里老年人只能在室内进行活动,这就需要建设一定数量的室内活动场所,需要增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虽然我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受高寒地区自然条件影响,建设成本高,维护费用大,投入同样数额的资金,建设规模和效果要比南方地区相差很大。因此,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前,哈尔滨市辖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3万,2010年在城区建设10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011年拟建11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合计为219个。其中符合省民政厅标准的(面积300平方米)仅有19个。”邹新生委员介绍说,因哈尔滨财力有限,所建服务站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按照目前房地产市场基价每平方米8000元计算(含农村乡镇),建设一处300平方米居家养老服务站拟需资金240万元,加设备购置60万元,合计为300万元,。城市建设在社区、农村建设在乡镇共计973处,减去已建219处,还需建设754处居家养老服务站,缺口资金达226200万。
为此,邹新生委员建议国家考虑哈尔滨属高寒地区的特点和产业工人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对哈尔滨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逐步解决老年人室内活动场所,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哈尔滨市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