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蕾代表。邱成摄
东北网北京3月12日讯 (记者 曹曦) “民族事业的发展与振兴是永远的牵挂。”在全国人大代表、同江市街津口乡渔业村农民刘蕾的一本读书笔记的扉页上,隽秀的文字折射出这个赫哲族女孩心底那份坚定的信念,质朴与执着。
在十一届人大的四年会期内,我省代表团这位最年轻的80后、赫哲族女代表是媒体每年都要追逐的“明星代表”。忙碌的会议、接连的采访没有让她感觉吃不消,相反,精力过剩的她总是利用零星的时间坚持读书看报,如同吃饭一样,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是她每天必吃的“第四餐”。
刘蕾毕业于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放弃了从事教师职业的机会,2004年回到家乡渔业村,自办起养蜂项目,靠她的聪明才智成为族里的致富带头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四年来,刘蕾在踏踏实实履行职责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学习提升自我,责任与使命让她越来越成熟、自信、敢于担当。
“为我们的民族,为基层的老百姓多呼吁一些事儿,多解决一些问题,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刘蕾代表言语间透着幸福与满足。《加大对赫哲族民族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建设赫哲族非物质遗产研究保护中心项目》的两份建议整理得工整、有序,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民族事业发展的深情厚意。
“赫哲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等文化精髓处于濒危状态,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赫哲族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民族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精通民族语言、了解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人才已为数不多。”赫哲族传统文化生态现状让刘蕾代表忧心忡忡。她说,进一步加强赫哲族传统文化发掘、保护和发展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挖掘、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刘蕾代表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她说,要与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相结合,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品转化为民族特色产业的优势,并以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在赫哲族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上,特别是在民族特色旅游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刘蕾代表诚恳地发出呼吁。
“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尘封的记忆,要确保文化特性的永存。”谈到这里,刘蕾俏丽的脸上彰显了一种智者的风采。她说,由于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赫哲族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民族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实施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迫在眉睫,应该动员全社会来进行宣传、保护、抢救和传承。
“现在,亟需通过建设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对濒危文化进行保护。”刘蕾的建议高屋建瓴,她那年轻、朝气、美丽的面颊上,透出一股不可抗拒的勇气与力量,散发着,感染着,传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