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中国救援队队员、哈尔滨人刘如山讲述在日本救援经历
2011-03-22 09:28:41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帆 高春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21日,刘如山和他的队友回到北京。图片由刘如山提供

  生活报3月22日讯 这里距离发生核泄漏的福岛核电站200公里;这里5级以上余震频发,刮着5到6级的海风;这里食物紧缺,没水、没电也没有通讯信号,这里是日本岩手县的大船渡市,15名中国救援队员搜寻生命迹象的地方。这15人中,有一位是我们冰城百姓的家乡人,他叫刘如山。21日,刚刚完成了救援任务回国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如山,给记者讲述了,过去的八天八夜,他们是如何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开展搜救工作的——

  结构专家看不到房屋结构

  据刘如山介绍,中国救援队在13日12时30分抵达日本羽田机场后,乘坐日本自卫队飞机于18时40分抵达岩手县花卷军用机场。

  没有停歇,队员们直奔大船渡市。大船渡市靠近海岸线,湾岸总人口4万多人,地震时受海啸冲击强烈,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救援队在大船渡市一所职业中学的操场上扎营露宿。

  刘如山告诉记者,他在日本生活过12年,可以熟练地与日本人交流,因此他被安排在留守接待组和现场搜救组交替工作。作为救援队中唯一的结构专家,刘如山的另一个职责是在地震现场鉴定建筑物是否安全,救援队员进入有无生命危险。如发现幸存者,则根据建筑的损毁程度,拿出安全有效的施救方案。但这一次,刘如山坦言,他有点失去“用武之地”的感觉。海啸的摧毁能力要比地震彻底得多,很多房屋被夷为平地,根本没有结构可言。

  救援过程未受核辐射影响

  海啸过后,中国救援队所在的大船渡市,水、电、通讯基本中断。再加上,天公不作美,震后不仅下了雪,当地还一直刮着五六级的海风,中国救援队的帐篷经常被海风刮翻。他们的搜救工作,经常是伴随着五六级以上的余震和刺耳的海啸警报声。

  救援队利用自带设备发电照明,吃住实行自给自足。最初救援队在飞赴日本时,共携带了5吨的随行物品,但其中食品并不多,过去的八天,搜救队员只吃过几顿热粥,大多以方便面充饥。

  日本地震后,距离大船渡市200公里的福岛核电站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救援队距离发生核泄漏的核电站如此之近,他们的安全成为国内同胞担心的问题。对此,刘如山解释说:“因为几天来,当地多为北风或西北风,污染物被吹往太平洋,每天早中晚我们都用监测仪器监测,救援地区并没有受到核辐射影响。”

  中国救援队坚持到了最后

  刘如山告诉记者,中国救援队是震后来到当地参与救援行动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负责大船渡的南部地区,救援队人均面积相比美国等救援队是最大的。刘如山和他的队友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坚持地毯式搜救,并坚持到了最后。

  他们的工作也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认可。刘如山说,当地民众对救援队冒着遭受核辐射的危险继续救援,十分感激。大船渡市政府在用水紧张的情况下,还专门为救援队送来饮用水,并提供了必要的发电油料保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刘如山暂时还不能回到哈尔滨,他要在北京向多个部门汇报救援情况,不过他希望通过本报感谢哈尔滨市民对他的关注。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