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鸡冠区“四项工程”打造新型社区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鸡西市鸡冠区切实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作用,着力实施“四项工程”,精心打造新型社区,努力提升市域中心区形象。
“形象工程”打造宜居型社区。全区40个社区以打造“宜居社区”为出发点,确立了社区环境卫生、舒适、优美的共建目标,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和管理上下功夫,打造宜居型社区。东风街道中山社区在今年的争创活动中,加强社区标准化建设,新建500多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了居家养老六室一堂(学习书画室、心理咨询室、健康保健室、图书室、棋牌室、休息室和老年小食堂),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活动环境,全区40个社区中有34个社区硬件建设已经达到标准化标准;西山街道西安社区积极与驻区单位开展“共驻共建”活动,与黑龙江技师学院、市委党校、老干部局、市水务局等单位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组建由社区在职党员、普通居民、离退休老党员组成的环境整治小分队,定期开展净化、绿化、美化社区活动,累计清除小广告400余张,清理积雪和垃圾达200立方米,近50余吨,为社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各社区和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市域中心区形象焕然一新,街道整齐清洁、小区环境优美……退休老同志姚顺义感叹:社区变化真的很大,像这样的发展才叫科学发展,创先争优真正办好了老百姓的事情。
“平安工程”打造平安型社区。各社区通过实施“平安工程”,建立“五个一”(即一区一警一保安一支巡逻队伍一名治保调解员)机制,加强警务、联防、治安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利用法制宣传栏、举办法律培训班、与街道居民住户座谈等形式,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居民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积极编织群防群治网络,增强广大居民的安全感。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各社区积极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服务,开展送法进社区和创建安全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小区活动,构筑安全有效的社区防护网络,消除社区内不稳定因素,区域内刑事和治安发案率明显减少。其中,西山街道积极构建西山服务网络,创建文明平安街道。西山街道党工委将辖区分成八块,成立由各社区班子成员组成的8个巡逻小组,坚持实行社区干部带队巡逻制度,社区民警联控联防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治安志愿服务者、治安协管员、社区民调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社区路段、小区、企业治安全天候有效巡查,有效制止和预防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文化工程”打造文化型社区。40个社区通过实施“文化工程”,着力打造文化型社区。一是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健全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倡导文明新风,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向阳街道东山社区党员义工带头组织开展居民文体活动,目前,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秧歌队等活动,已形成规模,形成了邻里居家生活“一家亲”的良好风气,社区内互相帮助做好事、和谐相处共发展蔚然成风,呈现出一派平安和谐的新局面。二是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组建政策宣传队、文艺表演队、拳剑队、楹联协会等50多支文体团队,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其中,东风街道四海居社区的京剧团每年参加全市各种宣传活动10余次,他们编排的京剧节目《苏三起解》、《都有一颗洪亮的心》、《穆桂英挂帅》等节目深受居民群众的喜爱;三是以文化休闲广场、红旗小广场等为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健身操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四是利用各种节日与驻区单位进行共同联欢,促进共驻共建。如西山街道康乐社区在市委党校、市图书馆等驻区单位的支持下,建立起了社区学校和群众文化室,为居民的学习和接受教育提供了方便。
“爱民工程”打造服务型社区。以服务居民为核心,从健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体系入手,实施“爱民工程”,开展“四知四访、四个百家、五个一”活动(“四知四访”即:知社区党员姓名、知地址、知家庭情况、知党员思想状况,生活有困难时必访、家庭有矛盾时必访、生产时必访、去世时必访;“四个百家”即: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五个一”即:当好一名联络员,带好一幢居民楼,帮好一家困难户,出好一个金点子,办好一件社区事),实现了社区和谐共进。开展以“助学、助贫、助残,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扶”活动,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如西山街道电台社区定期组织文化宣传队伍、医疗健康专家队伍、就业指导技能培训队伍、法官律师队伍等服务力量,巡回开展社区讲堂和各类咨询专场会,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在活动中提升素质。红军路红旗社区春节前夕为下岗贫困家庭孙静东、周志刚等12户家庭送去了白面20代、大米10代、豆油4桶,慰问金2000元,并为上述家庭建立了帮贫档案,建立了长期帮扶机制。建设社区79岁老党员李德英在活动中积极发挥余热,坚持义务为社区群众服务。社区还开展为下岗人员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送岗位的“四送”活动,主动上门为700余户困难群众办理医疗证,帮助84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