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8月11日讯 养老是所有人绕不开的现实,躲不了的未来。社会化养老,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对此,哈市政府开始推行“民办公助”的社会化养老模式,采取“连锁经营”办法,让日益增多的老人“老有所养”。
目前,哈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20.2万人,仅有的5家公办养老院,加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合法手续的养老院,仅能提供1.1万张床位。120:1,养老公寓现状堪忧。
与此同时,哈市优惠政策向民办老年公寓倾斜,从新建100张床位,每床补贴3000元,到运营床位每张补贴20元,再到现在运营床位每张补贴50元,但一半左右的老年公寓是“黑户”,现实是黑老年公寓不仅脏乱差,而且难享政府补贴。于是,政府从管理形式上动脑筋,拟用“连锁”模式,“收编”黑户,为社会服务。为何选择“民众”,“民众”模式有哪些理念和做法值得推广?日前,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被选定的老年公寓连锁带动人,必须合乎有营业执照且赢利两条硬杠。”接受记者采访时,哈市香坊区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王颖峰对记者说。王颖峰是香坊区老年公寓连锁负责人。
为什么选“民众”?
8日7时许,刘老太坐在公寓门外的轮椅上晒太阳,温暖的阳光让她有点昏昏欲睡,但这并不影响她注意到刘彩霞从身边经过,“又出去啊?刘姑娘。”她的语气中带着丝丝心疼。今年43岁的刘彩霞,是民众老年公寓的承包人,也是院长,但公寓内的老人都亲切地叫她“刘姑娘”。
哈市民政部门经多次考察,选定刘彩霞为香坊区老年公寓连锁带头人。从6月1日开始,刘彩霞走访了香坊区70多家民办老年公寓,最后选定了38家作为连锁对象,它们将成为“民众”的连锁店。哈市香坊区民政部门选定“民众”为养老公寓样本,意图很简单——希望通过这种如“师带徒”的连锁管理模式,让黑养老院走上“正路”,让老年公寓可以像连锁超市一样,布局合理,让老人住着放心。
“我们选‘民众’有三个理由。”王颖峰说,首先,从规模上,民众两层楼有90张床位,独门独院,面积大且环境好;其次,该院负责人刘彩霞经营老年公寓已有9年,去过北京等地专门考察老年公寓,有管理经验;再次,刘彩霞是真心爱老人。她带出的护理员,护理经验也非常过硬。“没有一位老人长褥疮,这已是一个‘奇迹’。”王颖峰说,多年来,他们无论何时去“民众”检查,看到的是一如既往的井井有条,老人、家属都说好,“显然这是一种常态,而不是摆样子。”
“目前哈尔滨很多民办小型老年公寓都处在‘微利时代’,一年也就万八千的收入。”刘彩霞以一处使用面积为160平方米的公寓为例,给记者计算了老年公寓的养老成本。
老年公寓的“微利时代”?
“老年公寓收入只有一项,就是老人交纳的床位费。按照政府制定的10平方米放一张床的标准,160平方米可以放16张床,按当前市价,每位老人需每月交700元床位费。”刘彩霞说,老年公寓一年的收入就是700元×16×12=13.44万元。老年公寓的支出则包括房租、伙食费、人工费和水电燃气等费用。其中,房租是大头,160平方米的房子一年租金在3.6万元左右,每位老人每月的伙食费最低也要200元左右,8个老人一个服务员,每人工资1500元,厨师1200元,每月工资支出4200元。一年的支出就是,3.6万(全年房租)+伙食费3.84万(每人每月200元×16人×12个月)+人工费5.04万(每月4200元×12)=12.48万,利润就是13.44万元-12.48万元=9600元。
“这还不包括水电燃气等费用,其实小型民办老年公寓赚得也就是一个打工者的钱。”刘彩霞说,“但我的利润远远比这多!”
在一般意义上而言,老年公寓应设在主城区的居民区内,因家属探望方便,可以多招揽些老人。但昂贵的房租、有限的空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公寓的规模和环境。
义无反顾选址郊区
民众老年公寓就位于“山高路远”的屯子里——香坊区新香坊印染街2号,这里仅有368路一条公交线路可到达。“房租比市区便宜一半还多,空气还好!”这是刘彩霞义无反顾地选址在此的原因。
“民众”共有86张床位,目前住着76位老人,入住率超过90%,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位老人,已在“民众”住了18年。“2008年,‘民众’扩大经营,我退掉了在老太平的养老公寓,从上一任院长手里承包了过来。搬家时,有20多位老人自愿跟着我到了这边。”在刘彩霞看来,老年公寓设在郊区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养老就该在郊区,没有汽车喇叭,空气好、空间大,房租也便宜,更容易成规模。”
刘彩霞走访中发现,为了追求利润,很多老年公寓都在压缩伙食费,一月见不到肉,几乎整日是菜汤,造成老人身体虚弱,衰老加剧。刘彩霞节省伙食费的方法不是从老人嘴上省,而是绕过中间商,自己批发。
降低成本
不能从老人嘴上省
记者在“民众”采访时,在其厨房的食谱上看到,当天的午餐是二米饭、红焖鸡块、熘豆腐、菠菜柿子汤。之前早餐有菜粥、小米粥、二米粥、地瓜粥、绿豆粥等多个种类,面食有馒头、糖包、包子、糖烧饼、花卷,每天都有鸡蛋。“在这里,饺子有4种吃法——整个的、切开的、半碎的、全碎的,护理员都是一口一口喂老人们吃。很多老人吃得好,住得好,没有烦心事,都比在家时胖了。”刘彩霞笑着说,曾有一位老人家属对她说,他弟弟到“民众”一年多,明显胖了,精神状态也更好了,之前还以为在老年公寓吃不上几顿肉,得变瘦了呢。“一些老年公寓为了节省开支,就从老人们的嘴上省。这在‘民众’绝不会出现,我们都是绕过中间商直接去批发。”连锁之后,刘彩霞考虑将这些连锁店组织起来,采取集中配菜的方式,降低伙食成本。
“老年公寓,护理是关键,关乎老人生活质量,也关乎尊严。”刘彩霞说,一些老年公寓20多个老人只有一个护理员,根本照看不过来。在“民众”,一个护理员负责照料8个老人。“我的用人原则是,没爱心、没耐心的护理员,坚决不用。
护理员没爱心
坚决不用
“民众”的护理员都是刘彩霞手把手教出来的。“在这里居住的老人很多都是长年卧床,但没有一位老人生褥疮。卧床老人白天一小时一翻身、晚上两小时一翻身,这是硬线,这也是其他老年公寓做不到的。护理员每三天便会为老人洗一次澡,平时则会帮老人擦腋下,将纯棉布垫在他们的身下。”
一次,刘彩霞在巡视时发现,一个护理员给老人洗脸时,老人皱着眉头直推她,换了一个护理员后,老人就高兴地洗脸了。随后刘彩霞经过调查,辞退了那位护理员。“不需要老人告状,我只要看老人对待护理员的表情,看老人瘦没瘦,就能看出护理员是不是真心地照顾老人。”
“为了多收钱,50多平方米挤下10多张床位,像‘大通铺’一样。家属要是不满意,就降价吸引入住。住不好、吃不好,导致收费上不去,只能是薄利。”刘彩霞说,“民众”虽然偏远,收费还相对高一些,但“民众”环境好、吃得好、照料得好,从上到下都是用专业和爱心照顾老人,这也是很多老人“不远万里”,“花费重金”前来入住的原因。
这两年,哈市优惠政策向民办老年公寓倾斜,从新建100张床位,每床补贴3000元,到运营床位每张补贴20元,再到现在运营床位每张补贴50元。但由于哈市一半左右的老年公寓是“黑户”,难享政府补贴。于是,哈市决定推行连锁模式,“收编”黑户,为社会服务。
优惠政策连锁后
惠及昔日“黑户”
“推行老年公寓连锁模式后,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也将惠及这些曾经的‘黑户’。”刘彩霞说,补贴申报的条件是老人入住半年,居住率65%以上,家属满意率95%以上。但“老人入住半年”、“满意率”等并不容易统计。一些老年公寓呼吁,政府是否可以按床位给补贴,即使一张床暂时没人住,也跟着成本,这都需要业主承担,要是政府帮助分担,业主则有更多的资金改善公寓环境,走上正轨。
“连锁后,我负责对这些连锁店管理和培训,这是政府让一些黑养老院‘漂白’的路子。我一定会尽我所能,让选择老年公寓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说这话时,刘彩霞目光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