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8日讯 豆芽清脆爽口、价格低廉,具有丰富的营养,是百姓餐桌上常吃的菜,深受居民喜爱。但由于豆芽菜种植生产存在大量小作坊,这些小作坊生产的豆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这制约着豆芽菜市场的健康发展。本届哈市两会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均有提案建议,加大对黑豆芽加工点打击力度,扶持放心豆芽企业健康发展,让放心豆芽早一天走进冰城百姓家。
两会委员代表提案:打击“毒豆芽”扶持正规企业
哈市政协委员杨林《关于坚决打击“毒豆芽”黑加工点,扶持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建议》的提案中称,目前,哈市市场销售的90%以上的豆芽是由黑加工点生产的具有致癌物的“毒豆芽”,一些不法加工点,受利益驱使,在生产豆芽过程中加入对人身有极大危害致癌物的催生素(保险粉)。加入催生粉的豆芽,生产周期短、个头大、成本低,利润可观。
目前我国南方绝大多数城市已完成“打黑打假”让绿色豆芽食品占领市场的基础工作(部分二级地市绿色豆芽食品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沈阳市于2011年4月份掀起打击“毒豆芽”黑加工点规范市场的战役。仅半月时间打掉黑加工点十几处,十几人受到严肃处理,遏制了“毒豆芽”泛滥的现象。目前沈阳市具备规模性的生产企业已达到五家以上,企业经济效益可观。
哈市人大代表、哈尔滨禧龙宾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辉的议案也关注豆芽。根据近期调查显示,目前,哈市有两家生产“放心豆芽”的生产厂家,但这两家企业却生存艰难。
据不完全统计,哈市现有豆芽菜生产加工单位、小作坊近百家,从事豆芽菜销售的网点上千家,但规模加工只有几家。全市每天豆芽菜需求量约为15万斤,放心豆芽所占比重太少。
据知情人透露,市场上销售的豆芽大都是小作坊生产加工的。这些“药水速生豆芽”实际上是施用化肥和激素的豆芽。一些商贩往豆芽上喷洒尿素、硝铵和无根剂等有害材料。
虽然市场有大量需求,但豆芽产业难做大做强。哈市的豆芽行业无市场准入制,企业发展良莠不齐,项目建设受到制约。市场上的豆芽产品在生产环节和市场管理机制上尚不成熟,违法使用农药、生长调节剂、非食用化工问题豆芽时有发生。
政协委员杨林建议,哈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开展打击黑加工点的战役举措,制定严厉的奖惩条例,并规范市场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与措施,打击不法商贩及销售网点。对于生产放心豆芽的企业,政府应大力扶持,给予特定的政策及条件,并组织专业人士为企业出谋划策,制定销售模式。
人大代表李国辉也提出,有关部门要引导豆芽企业在生产的场地、水源、豆类原料、生产销售记录、标识、运输等方面完善。对豆芽菜生产进行规模化引导,并帮助加工经营单位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增强自律和责任意识。
“绿原野”公司经理拒绝外地公司50万年薪聘请
2011年年底,由哈尔滨市农委起草,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哈尔滨市种芽菜生产技术规程》正式发布实施,对于种芽菜生产环境、生产设备、清洁消毒、人员要求等作出详细规定。其中规定采收时黄豆芽和绿豆芽高度应小于12厘米,且要求生产厂商建立种芽菜生产记录档案,要求至少保存一年时间,以便检查和追溯。至此,哈市豆芽生产将有规可依。
本报2011年12月23日报道《地产好豆芽开始挑战毒豆芽》中提到,哈市绿原野股份有限公司去年4月投资300万元引进国内先进设备,建造绿色豆芽产品生产基地,并经省级及国家有关部门检验后,完全符合标准要求。然而该生产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市场上受“毒豆芽”的影响,百姓很难区分绿色食品。加之有关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对于黑加工点及销售网点打击措施不完善,使之该公司生产的绿色产品市场销售严重受阻。
近日,“绿原野”公司经理张建平接到沈阳豆芽企业的聘任电话。沈阳一家豆芽生产企业看到了报道,在电话里详细询问了“绿原野”企业情况,对其豆芽技术非常信任,当即邀请他到沈阳考察,并以50万年薪聘请他到沈阳当企业副总,主抓企业的豆芽生产管理。可是张建平却婉拒了高薪邀请。
“在那边正规豆芽企业干得很红火,而我们这边却少有问津。”17日,张建平告诉记者,沈阳豆芽生产有“门槛”,小产量的会被拒之门外。哈市的豆芽厂虽然效益不好,但这样离开很不甘心。
目前,他正着手扩展销售渠道,他期待哈市出台芽菜的生产标准后,政府部门能重视豆芽行业,让放心豆芽走上百姓餐桌。
部门回应:联合整治豆芽“黑作坊”
哈市农委农产品监管处处长刘国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哈尔滨市种芽菜生产技术规程》的发布对豆芽有了规范要求,豆芽要按照标准进行生产,这为职能部门提供了执法检查依据。
刘国洲表示,目前,农委正在帮着“绿原野”这样的正规豆芽生产企业宣传,扩大市场占有率。对于资金方面,现已向政府部门提出“扶持豆芽正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的建议,促进哈市豆芽行业健康发展。当下,农委各职能部门正在对哈市豆芽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并联合质监、工商等部门对豆芽行业进行专项检查,对于家庭式小作坊、黑作坊将予以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