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发挥优势创新举措 东北农大扎实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2012-01-23 21:20:21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晓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3日讯(记者 孙晓锐)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在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中,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高教强省建设和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智力优势,在助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中积极组织创业、大力推进创新、引导鼓励创优,扎实推进“三创”活动深入开展。

  发挥优势,积极组织创业,当好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库和动力库。

  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力量,始终将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放在第一位,为推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创造累累硕果。针对我省农业发展特点,学校始终坚持“北方现代农业”的科研特色,紧紧围绕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及其产业发展的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先后取得了以“东农系列”番茄新品种、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技术、体细胞克隆猪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牵动作用的标志性成果重大科技成果,为黑龙江省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的战略目标做出了应有贡献。

  东北农业大学始终秉承“把文章写在黑土地上,把学问作在黑土地上,把学校建在黑土地上”的办学理念,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了集“生产示范、项目推广、技术培训、信息传播”为一体的校地合作共建模式,有效建立起了农业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并按此模式已与黑龙江省50多个县(市、区、局、场)建立了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共建关系,共五大类合作共建服务基地,取得了良好成效。

  开拓思路,大力推进创新,当好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人才库和先锋库。

  为满足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对多样化农业人才的需求,东北农业大学主动调整学科结构,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紧缺人才培养计划”上下功夫,为龙江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

  现代农业重大关键问题和技术的突破,迫切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作战。为此,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成功迈入农业部省部共建院校的同时,学校联合省内外行业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牵头组建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研发平台,重点建设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大厦、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并与北大荒集团、哈药集团、蒙牛集团等近百个骨干企业,建立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关系。既有效促进了重大科研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更有效搭建了“农、科、教”及“政、产、学、研”密切协作的合作平台,提升了学校协同创新能力。

  特别是日前,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8所首批试点高等院校之一,率先启动开展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区域乃至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支撑。

  提升能力,引导鼓励创优,当好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库。

  东北农业大学在牵头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中,在重点做好先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授、普及工作的同时,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龙江优秀精神等内容,纳入教学、培训和宣讲计划,有效提升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村一屋、一村一室”行动,为学校每个帮建村捐建了农家书屋和微机室,有效加强了基层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活跃了基层农村的文化氛围。

  在团省委的组织下,学校牵头实施了“黑龙江省万名大学生进万村行动”。在“进万村助农致富,重知行实践成才”活动主题的指引下,自2011年3月至今,学校共选拔1235名本科生、179名研究生组成242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黑龙江省39个县(市)、242个乡镇、1194个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服务地点覆盖全省近70%的市(地)及60%的县(市)。紧紧依托学校牵头建立的黑龙江省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深入开展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积极主动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参考,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同时,学校主动帮助地方政府策划宏观发展思路,设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仅“十一五”期间即为地方政府编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项目可研报告50余部,有效助推了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