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新春走基层】老国企新希望新农民新追求
2012-02-09 09:37:0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玮 魏林 乔霄 桑蕾 魏建华 张桂英 李播 张雨 黄春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2月9日讯 老国企正点燃发展新希望,新型农民已驾起“生态航母”起航……正月里的生产一线涌动着加快发展的春潮。日前,记者走进火热的生产一线,在大项目建设的累累硕果中,在小微企业成长的喜悦中,真切感受黑龙江经济加快发展的律动脚步。

  在老工业基地最大的改造项目建设现场,东轻与外国专家新春同奋战。小微企业不甘示弱。一条腿装着假肢的北方汉子老王,用5年时间把自己的小作坊发展成大公司;在老王的新厂房里听他讲创业故事,感受小微企业融资的坚冰正在被打破。返乡创业的王贵红用“航母”比喻自己的公司,他那句“我做的是标准,打的是品牌”彰显出当代新型农民的新追求。养猪大户邹殿军正张罗着在盐碱地上新建一个规模更大、更加现代化的养猪场。2012年,龙江的新春从忙碌中开始……

  外国专家与东轻人共同奋战在一线。

  记者和王贵红面对面交流。

  老王向龙江银行大庆让胡路支行行长助理邢志英介绍企业的新变化。

  邹殿军站在新猪场的规划图前与记者展望未来。

  老牌国企 东轻与外国专家奋战新春

  精彩片断

  东轻的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项目不但是我省的“双百工程”,也是老工业基地最大的改造项目。王学书满怀希望地说:“东轻发展了50多年,2011年的净利润也不过2000多万,这个项目建好后,利润要翻十倍;这可是我们东轻的希望。2012年,东轻最大的愿望就是项目竣工投产,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慕名而来的订单。”

  大年初二,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齐岩就开始忙活起来。因为公司里来了一台3950热粗轧机设备,这个大家伙价值6亿,体型庞大,号称世界最先进,只要把参数输入电脑,按个按钮就能开始轧制铝合金板材。

  说起来简单,但是齐岩告诉记者说,虽然设备操作简单,但维护起来却不容易。“清一水”的都在电脑上进行参数检测不说,全英文的操作需要时间掌握,更何况新设备上马,都需要磨合、要全程跟踪,所以最近这段时间齐岩和系统工程师站的许多同事们都在连轴转,春节也只休了两天年假。当大年初九记者见到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时,他腼腆地笑着说:“没什么,这是厂里的大事,大家都忙,我们已经上班8天了。听说南线那边初十土建就要开始,到时候事就更多了。”

  和系统工程师站一同奋战的还有来自英国和德国的两位外国专家。在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里,他们和东轻职工一起边吃饺子,边工作。这边北线刚装好3950热粗轧机设备需要调试,那边南线热精轧机又要进行安装。2012年的新春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

  南线是板带生产线,北线是宽板生产线。这两条“线”共同构成了东轻投资40个亿的“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项目,而这个项目要在今年年底全部竣工,这就是齐岩他们忙碌的原因——因为这里是东轻的新希望。

  工程建设指挥部主任王学书告诉记者说:“中国是铝业大国,但不是铝业强国。东轻这个大项目完成之后,我国就可以自行生产可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的铝制板材,打破被美、法、德垄断的局面,与世界级的铝业公司拼一拼。而东轻也借此机会将触手伸入高端领域,全线投产后可新增铝合金板带材19万吨,新增销售收入80亿元,净利润2.4亿元,上交税金2.2亿元。”

  记者手记

  新东轻新希望

  东轻,国家“一五”重点工程,建厂55年。大年初九,记者走在老厂区里,处处可见红砖建成的老厂房,时光似乎倏忽一下回溯到从前。惟有南北两线的新式彩钢板厂房让人眼前一亮。长400多米,拥有六跨的厂房,到处是忙碌的身影。这里没有佳节,没有休息日,有的只是一心干好的项目,有的只是早日实现投产的心愿。采访时,齐岩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系统工程师站有十几名同事,平均年龄三十岁。王学书也说,东轻目前正在打造自己的年轻骨干团队,新的设备进来后,这里将是年轻人的战场、年轻人的天下。40亿元的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项目,不仅点燃了东轻的希望,也点亮了年轻人的未来。

  而东轻的发展也并非只关乎自身:19万吨铝合金板带材,意味着将有大于19万吨的原材料采购、运输和上亿元的电力、天然气的应用,还有1500名的人力需求。

  2012年的春天,一个正在发展、蓬勃向上的东轻正向我们走来。

  新型农民驾“生态航母”起航

  精彩片断

  说起今年的打算,王贵红掐着手指娓娓道来:“我的目标是出栏生态养殖‘小白牛’3000头,生态养殖‘猪小记’2500头;打造亩效益1万美元的有机特菜种植基地,通过家庭温室模式,实现1年十茬特菜生产……”

  大年初九,冒着零下17摄氏度的严寒,记者驱车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农镇前进村。一个二层高的玻璃外墙房子煞是醒目,那就是王贵红的松森养殖有限公司总部办公楼。

  王贵红满脸笑容把我们迎进门。走进屋里,记者发现这里更像是一个文化公司——木制地板,玻璃楼梯,时尚简约的装修,阳光透过落地窗户和外面的玻璃外墙撒满房间,一点养殖的影子都没有。

  看出记者的疑惑,王贵红说,公司的经营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养殖的范畴,我们做的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围绕杂交野猪和奶牛养殖两个主业,从事生物饲料→生态养殖→寒地沼气能源→有机肥生产→有机蔬菜、粮食、牧草种植→环保人居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开发。这个房子就是我们公司生态循环经济成果的一个具体应用,它采用高科技的太阳能地源热泵供暖,冬季一点煤儿都不用烧,屋里保持十七八度的温度没问题。夏天则像室内装了空调一样。

  王贵红是个地道的农村孩子。16岁因家中贫穷辍学到哈尔滨打工,建筑工地是他成长的第一个舞台。10年打拼,王贵红告别了贫穷。“刚出来时就想多挣钱,后来有钱了,就开始琢磨实现人生价值。”2003年,王贵红回到乡下当起了现代牛倌,开始了松森生态农业的创业之旅。

  返乡创业的王贵红带动了一批家乡人致富。在奶牛专业合作社负责榨奶的马春玲就是其中之一。4年前马春玲将自家的10头奶牛送到松森养殖场集中饲养,从此老日子过出了新滋味。她告诉记者,“把奶牛送到这里集中饲养省老心了,牛舍、饲料、防疫、配种、生产啥事都不用自己操心,全是场里统一供应管理,自己只需掏买饲料的钱,其他的一概不收费;牛奶统一回收,价格既稳定又比外边散卖高。我在这儿负责榨奶,虽然辛苦点,天天得起大早,但一年下来有三四万元的‘工资’呐!”马春玲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她笑呵呵地说:“今年再买10头奶牛,俺也扩大规模。”

  新农镇后肖家村的种地“把式”李文广去年也加入王贵红的团队,跟他合作种植有机粘玉米。他告诉记者,他共有300亩地,去年拿出53亩种有机玉米,以前的玉米按斤卖,现在按穗卖了,效益很不错。

  王贵红用“航母”来比喻自己的公司,他说,我做的是标准,打的是品牌。现在我们已经把有机种养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台搭建好了,经过多年创业,公司主打的“小白牛”、“猪小记”两个品牌已于去年成功走向市场,配套组建的农林牧副新技术研究所、生物饲料厂、新能源公司、有机肥厂、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9家子机构都已步入正轨。今年的任务就是扩大规模,吸引更多的人登上我们的“航母”,和我们一起发展。

  记者手记

  为现代新型农民喝彩

  在对王贵红的采访中,有个问题一直在记者脑海盘旋:他还算不算是农民?他是地道的农村孩子,农家出生,农村长大;但他的所作所为,已远远超出传统农民的行为观念。虽然他还以农民自居,但经过城乡两个生活环境的锻造和自己的努力打拼,他已然成长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又为时代所需要的现代新型农民。

  让人高兴的是,“王贵红式”的现代新型农民正在日益增多。采访中哈尔滨市劳转办副主任张军强告诉记者,自2009年我省启动实施了农民创业培训活动以来,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516个发展到现在的3600个,农民企业家由7000个发展到3万多个,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个体工商户由1.1万个发展到2万个。

  这些走出来又返乡创业的农民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团队,虽然还是涉“农”,但方式和气度已全然不同。正如王贵红所说,当今时代,农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生产,而是市场,是从生产者到经营者、企业家甚至是行业领导者的角色转变。对于土生土长的传统农民来说,这种角色的转变,着实令人喝彩。我们期待着,“王贵红”式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

  小微企业输入“资金血液”活起来

  精彩片断

  5年时间,老王打了一场漂亮仗:以前只有一个小作坊,如今资产已近50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老板。老王说,没有龙江银行的资金支持,把企业做大只能是白日梦。5年来,老王累计从龙江银行贷款近3000万元。

  1月31日,大年初九。在不时传来的阵阵鞭炮声中,记者来到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聆听一个创业故事:在龙江银行的支持下,残疾人老王用5年时间把小作坊发展成大公司。

  老王叫王立新,一条腿装着假肢的北方汉子。平时低调的老王,那一天却非常高调,领记者参观了他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德力戈尔工业开发区的新厂房:占地18000平方米的酒厂,4个装备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3000吨;他的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总计占地28900平方米,年生产饲料4万吨,年加工大豆3万吨。

  老王说,眼前的这一切,5前年他想都不敢想。那时他只有一个破旧的小作坊,生产少量的饲料和豆油,小打小闹,维持生计。

  “说是不敢想,但也忍不住做点‘白日梦’——要是手里有资金,我也能将厂子做大。”说到这儿,老王不好意思地笑了。虽然只有中学文化,但老王很好学。已念完企业管理大专课程的老王,时常出去走走,见见世面,看人家都是咋整的。看得多了,老王认准一条道儿:必须扩大规模。

  2007年,主意已定的老王开始为一件事儿发愁:把企业做大,需200万元,上哪整钱?

  去银行贷款,走了几家没人给贷!老王着急:小企业贷款咋这么难?最后,多次碰壁的老王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龙江银行大庆让胡路支行,信贷员邢志英接待了他。老王没想到,这小邢很有想法,跟他去过企业几次后,听了他的发展规划,决定向行领导汇报,扶持他做大企业。

  现在已是龙江银行大庆让胡路支行行长助理的邢志英告诉记者,当时虽然决定扶持老王,但200万元贷款是一个大数目。再加上当时老王抵押品不符合要求,没担保,没账目……邢志英跑前跑后,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老王的200万元贷款才下来。

  有了资金的老王如鱼得水。他一下子进了两条饲料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一下子达到上万吨。他又聘请北京的专家,研制配方饲料。如今他的饲料几乎垄断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饲料市场,又远销到了山东和内蒙古自治区。

  饲料生意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老王又加大了豆油的生产力度。他通过银行贷款,改进了豆油生产线,专门生产绿色冷榨非转基因豆油。如今,他的豆油已成为我省著名品牌。

  有了银行的支持,老王再也不担心钱的问题。2009年他又买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酒厂,专门生产粮食酒。老王告诉记者:他2011年粮油销售收入近4300万元,创利税1000万元;白酒销售收入1500万元,创利税500多万元。

  记者手记

  难与不难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国家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断推出新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但融资难的呼声却从未停过。

  中小企业融资为何难?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公司担保,财务制度不健全,办贷的人力成本高,风险大……

  难不难?的确难。然而记者在新春走基层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不难。在龙江银行,信贷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小企业贷款额度从几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涉及行业众多,面对的难题一个都不少。但是作为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他们自认责无旁贷,必须创新思路解决。

  没有抵押物,可以与担保公司合作,为企业牵线搭桥解决问题;财务制度不健全,他们邀请专业人员,帮其建立;为了掌控风险,他们多方研究企业的成长性,再查企业诚信纪录,看是否诚信经营。“只要你真正替企业着想,就会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

  把“小”做大,把“小”做优,把“小”做强。正是恪守这一理念,目前,龙江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已占全行贷款的40.83%。难是相对的,重要的是,肯不肯俯下身子做真功夫。

  养猪大户 再建一个现代化猪场

  精彩片断

  展望日益做大的养猪事业,邹殿军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即将新建的养猪场只是一期工程。他的理想是5年内建成一个生猪存栏达到50万头、完全现代化的大型养猪场。

  1月31日,正月初九,年味尚浓,记者来到肇东市海城乡北山村养猪大户邹殿军家采访。

  邹殿军的办公室桌椅整齐、窗明几净。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现代化设备采购规划书”,电脑开着,他正在很投入地工作着。邹殿军告诉记者:“刚刚接待了两位来自广东的畜牧设备销售商。”

  1999年就开始养猪的邹殿军,2004年创建了黑龙江盛源种猪场。如今,这个生猪存栏1.6万头、年出栏商品猪2.8万头的养猪场已越来越显局促。这两天,他正张罗着新建一个规模更大、更加现代化的养猪场。“一直忙着备料。已买了200多万块砖、1万立方米的沙子和5000立方米的石头。今年3月,新猪场将开工建设,年底投产。新建的养猪场选址在一片废弃的盐碱地,远离居民区。养猪场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将建设40栋现代化的猪舍。在那里养猪将全部实现自动化,即自动控温、自动给料、自动清粪等。新猪场建成后生猪存栏可达2.6万头,年出栏商品猪5万头,预计产值将达到亿元。”

  在养猪行业摸爬滚打了12年的邹殿军积累了一本自己的生意经。他说,养猪必须以量取胜,只有成规模才有效益。规模大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抗风险能力强。

  在建设新猪场的同时,邹殿军也在积极着手改造旧猪场。采访时,正在猪舍里忙碌的邹殿军的妻子崔金莲告诉记者,2月底,这个旧猪场就要安装一套自动化的给料设备,既节省人力成本,又能实现科学喂养。

  邹殿军还盘算新建一个配套的饲料厂。现在饲料厂的厂房已经建成了,正在研究采购饲料生产设备。饲料厂建成后一年能生产饲料2.5万吨,不仅能保证猪场自用,还能外销,增加收入。

  “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话意喻养殖业的风险之高。邹殿军说,养猪多年,他一直如履薄冰,无论猪舍的环境、饲料的选择、猪的防疫保健都坚持标准化,科学管理,不敢有一丝松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猪的品质,将养猪业做长久。

  由于猪舍的防疫标准特别高,进入猪舍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因此记者未能有机会进入拍照,只隔着玻璃窗看到了那些活蹦乱跳的猪。

  记者手记

  让传统养猪业

  插上现代化翅膀

  猪粮安天下,生猪养殖业的兴衰成败事关民生大事。

  走进邹殿军的养猪场,有喜悦。

  邹殿军的养猪场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它令人欣喜地看到,传统的畜牧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专业化养殖小区日益崛起,成为现代养殖业的主流。

  离开邹殿军的养猪场,有思考。

  近几年生猪价格频繁的大起大落,折射出小而散的传统养猪方式的落后。只有生猪养殖由传统转向现代,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才能使猪价保持平稳,才不会出现“猪贵伤民”、“猪贱伤农”的状况,才能确保我省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传统的养猪业只有插上现代化的翅膀才能腾飞。

  当然,生猪养殖实现现代化转型需要资金、土地和技术等支撑。因此,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加大政策、技术、资金的扶持力度,才能促进散养加快退出步伐,推动更多的“邹殿军”出现。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