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关于向张丽莉等英模群体学习的一点儿思考
2012-06-21 12:23:0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关于向张丽莉等英模群体学习的一点儿思考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 陈月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陈月华。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近一个时期以来,以张丽莉为代表的一系列彰显大美大爱龙江精神的事迹一直感动着温暖着全国人民,感动着温暖着龙江人民,更感动着温暖着广大教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被张丽莉老师事迹所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总的体会是,丽莉老师以她一贯的道德存养和危急时刻果敢的行为诠释了世上之三美――人性之大美、师德之大美、龙江之大美。

  一.人性之大美 

  丽莉是一个大写的人。丽莉老师的事迹让人们深切感受了人性之光辉,人性之大美。儒家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善性明德。孟子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当看到有小孩子要掉到井里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惊耸担心怜悯之情,之所以会这样,不是要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情,也不是故意这样表现以此在乡里朋友面前邀取名誉,更不是因为讨厌小孩子的哭声,而完全是出于人善良的本性。所以说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如果没有这四种善端就不是人。然而,我们知道,人性善良,人有明德,但是,人又有与动物相差无几的欲望。《礼记·礼运》当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乐生惧死是人之本能,当这些本能的欲望和善性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能以人性之善超越本能之欲,方显人性之大美。

  丽莉老师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忘己救人的跃身一冲,正是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体现了善性的大美。这感天动地的义举绝非源自一时之冲动,而是源自她平时的道德存养之功。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丽莉老师平时就是一位积极进取、充满爱心、善待他人的人,“做一个温暖他人的自己”这句班训是她人生信念的自然流露。从这里我们看到,丽莉老师把温暖他人作为自己存在的一个价值取向,很显然,这是一种基于“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人类之大同情,而不是基于一己之利的小私虑。正因为丽莉老师始终存养着人的善性明德,所以,5月8日晚危急时刻丽莉老师那跃身一冲,不过是她善美人性的自然辉发。据丽莉的同事叙述:“当时,张老师是面对着车辆(注:这表明丽莉当时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是十分清楚的),她离学生有一米多远,如果她想躲,只要闪一下就行了”。但是,丽莉没有闪也没有躲,而是选择了冲,这跃身一冲是她在当时情景下践行“温暖他人”信念的必然选择。

  丽莉老师以她一贯的道德存养和危急时刻果敢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一撇一捺大写的人。相比之下,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理想缺位,道德迷失,行为失范;一些人善良的天性被膨胀的私欲所遮蔽掩盖,甚至被扭曲泯灭,见死不救,损人利己,甚至争夺相杀。两相对比,“80后”丽莉老师的大美人性愈加显得光芒四射,温暖寰宇。

  二.师德之大美

  丽莉是一位教师。丽莉老师的事迹让人们深切感受了师业之崇高,师德之大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之一。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之传统,古人常将“天地君亲师”并提,对老师的尊重仅次于天地国君父母双亲,《礼记》中讲:“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礼书告诉我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国君不敢把臣当作自己的臣下来对待:一种是当臣充当尸(古代祭祀仪式中扮演被祭祀者的那个人)的时候,另一种情况就是当臣下做自己的老师的时候。《礼记》还告诉我们,即使是向天子讲授课程,老师也不面朝北以对南面之尊(天子)。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老师的尊敬,凭什么对老师如此尊敬?就因为老师是塑造人的。如果说医者仁心是职业的内在要求,同样,师者厚德也是职业的内在要求。如果“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己没有纯厚的道德,何以为人师表?怎么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丽莉是一位“80后”非正式编制的年轻教师,但她却以自己富有的精神世界照亮了她并不富有的物质生活,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教师的价值追求。28岁的丽莉老师以她平时对学生对同事点点滴滴的爱和危急时刻的忘己救人,诠释了师道之崇高,师德之大美。

  丽莉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很快掀起了向张丽莉老师学习的热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深深地被丽莉老师的事迹所感动,我们也问过自己,假如我们面临当时的情景,我们能不能做到像丽莉老师那样毫不迟疑地忘己救人?大家普遍感到,在这位“80后”年轻教师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70后”“60后”“50后”“40后”学习之处,“天命之谓性”(《中庸》语),能否存养和发扬上天赋予人的美善德行,与年龄没有必然联系。无论多大年龄的人,无论多高职位的人,无论多大名声的人,都可以从张丽莉老师身上学到宝贵的东西,所以,学习张丽莉不应该是一时一段的,应该是常态化的自觉行为。

  身教重于言教,善良可以传递,美德可以辐射。相信丽莉老师的美善品格,会感染更多她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会感染更多佳木斯人,会感染更多龙江人,会感染全国人民。

  三.龙江之大美

  丽莉是一位龙江人。丽莉以她作为龙江普通一教师的平凡与伟岸,诠释了什么是龙江人的大美大爱。丽莉的事迹诞生在黑龙江绝非偶然,“最美女生”、“最酷爸爸”、“最帅小伙”出现在黑龙江亦绝非偶然。《礼记》讲:“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处“天地温厚之气”始发的东北方,龙江人真挚仁厚的品德,既源于白山黑水的孕育,也源于与外来人口的交融汇聚。有首歌唱得好“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无论是历史上世代的多民族共生共息,还是清代之后与“流人”的融合相处,还是后来对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对犹太人的包容与善待,对日本遗孤的人文关怀,以及在历次大开发大建设中所表现出的和衷共济、团结奋进的拼搏与奉献,无不体现出龙江人宽广的胸怀和博厚的仁爱。

  以往,人们更多地熟知,黑龙江的白山黑水高天厚土,养育了龙江人热情、果敢、敢作敢为敢担当的气质;今天,我们更要多地指出,热情、果敢、敢作敢为敢担当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仁心大义,只有具备仁心大义的人,才能够在不经意间去释放人性之大爱大美,才能够在危急时刻举重若轻地用生命去谱写人性的华章。

  从形象学的角度而言,无论是一个个体、一个群体,还是一个地域,其形象都由视觉形象和伦理形象两大部分构成,而这两大部分又各自包含着不同的维度。以伦理形象为例,其中就包含着道德、意志、性格、气质等多个维度。事实上,以往我们对龙江人勇敢坚毅、侠肝义胆、热情豪爽的性格和意志维度的关注和宣传较多,而对于龙江黑土厚德、仁心大爱、铁骨柔情的道德维度的挖掘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近来龙江大地上涌现出的以丽莉老师为代表的一系列体现仁心大爱的英模群体事迹,为我们研究宣传龙江人大美大爱的伦理形象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和依托,省委组织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围绕“大美大爱龙江”的一系列活动,可谓把握了最佳时机。作为高校科研人员,我们可以这些英模群体的事迹为切入点,总结提练大美大爱龙江精神的深刻内涵,挖掘龙江人大美大爱伦理形象的文化基因及其时代特征,探讨大美大爱龙江精神在整个龙江精神系统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大美大爱龙江精神在增强龙江人内聚力向心力方面、在促进龙江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探讨如何选择适当的载体,通过适当的传播策略,将大美大爱龙江精神发扬光大,使大美大爱龙江精神被龙江人民所崇尚,被全国人民所敬佩,被世界人民所礼赞。

  通过这样的研究,必将使龙江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