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报8月10日讯 近年来,到哈尔滨进行交流学习的留学生持续增加,这些远道而来的“洋学生”不仅客观上增加了哈尔滨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交流机会。不过“洋学生”们也被一些生活问题所困扰,住宿问题首当其冲。
家庭寄宿 应者寥寥
今年夏天美国俄勒冈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了一项学习交流体验活动,17名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的本科生将在哈尔滨进行汉语学习交流和幼儿园教学、图书馆语音服务等一系列实践课程。
按照美国的习惯,参与短期交流的国际学生,通常会寄宿在交流地居民的家中,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于是今年5月俄勒冈大学就对哈工大提出要求,希望征集到一些愿意接纳美国学生的中国家庭,并把寄宿中国家庭生活当做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
很快哈工大便在校内网上发布了信息。可是从5月发布信息开始,一直到留学生快到哈尔滨了,只有一户中国家庭表示愿意接纳美国留学生。而这个家庭的主人是刚刚从美国回到哈尔滨的访问学者。最后因为时间紧迫,哈工大教师们拿出“秘密武器”,通过“走动关系”来安置这些留学生,比如工大教师看到这条信息,同时了解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孩子需要语言交流的,就给“牵线搭桥”,最终17名留学生中的9人顺利住进哈尔滨家庭。
无独有偶,一个月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征集了来自意大利、比利时、瑞士、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共计15名国际交流生。活动已经在哈尔滨高校和中小学次第展开。不过由于活动要持续到9月3日,而哈尔滨工业大学8月20日就开学,这些交流学生将面临13天无处居住的困境。联合会学生工作人员高可介绍,这15名交流生都是自费来到中国的,不可能再让他们住宾馆,目前他们想到的办法还是求助于家庭旅馆或者家庭寄宿,不过信息发出后也同样应者寥寥。
转变观念 心态开放
俄勒冈大学留学生带队老师井茁告诉记者,据她了解中国家庭不愿意接纳外国留学生寄宿的原因很多,首先中国家庭与西方家庭观念和习惯不同,中国家庭相对保守封闭,短时间内很难接纳一个外国留学生成为家庭一员,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次,这种寄宿的“洋学生”尤其是短期交流生,所能支付的“房租”有限,不能帮助中国家庭实现“创收”的目的;第三,交流学生的背景有时比较复杂,本次她带队的项目是俄勒冈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际合作,但由于许多中介办理的档次较低的交流活动殃及了校际合作的信誉度,所以难以取得哈尔滨市民信任。
井茁老师说,综合各种原因,观念上的保守是最本质的,这反映了中美两国国民性格的不同。在美国如果有类似的活动,很多家庭都愿意敞开大门,他们觉得能近距离接触到异域文化是一件值得争取、有趣的事,不能只算经济上的账。同时她也对参加交流的美国学生讲,当前遇到的挫折恰恰是有价值的地方,最能体现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需要学生努力学习和适应。
我们身边留学去过英美等国家的人,都有过寄宿家庭的美好体验,但是当我们做主人的时候却有些顾虑重重。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有关部门很早就注意到这个情况,为此专门开辟出了目标明确的寄宿市场。而在哈尔滨,市民的意识则明显落后。歌曲《北京欢迎你》唱道:“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开放怀抱、敞开大门,采用一种更包容和开阔的心态,欢迎不远万里的客人,应该是哈尔滨建立国际型大都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还急需为15位各国留学生联系8月20日到9月3日的家庭借宿。如有读者愿意提供帮助,可联系负责人高可,联系电话1863579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