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疆系列报道三:齐齐哈尔为富蕴县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伍”
东北网新疆阿勒泰10月2日讯(记者 王蕊)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迅速响应号召,成立指挥部,组织开展全方位支援富蕴县。两年间,齐齐哈尔加强医疗援疆,组织市内的精兵强将成立医疗队,为富蕴县填补了多项治疗空白,发挥了“传、帮、带”作用,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采访团与齐齐哈尔滨援疆医生在富蕴县合影。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今年7月,由八人组成的第二批援疆医疗的人选确定,其中6名被安排在医院的外科、内科、中医科、儿科、放射科和急诊科,另外2名被分到了妇幼保健院。当记者走进富蕴县人民医院的诊室时,看到各科室的援疆医生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刘晓斌是这所医院的外科大夫,更是医疗援疆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由于当地医务人员紧缺,也因为处于山区,外伤患者较多,因此,他们到达这里的第二天就“上岗”了。“虽然刚刚来到富蕴县一个多月的时间,成员们短期内迅速‘消化’了这里的生活上的诸多不适应,已经掌握了所在科室的情况,工作开展起来了。”
富蕴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居住着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29个民族,总人口10万余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边境县。据刘晓斌介绍,医院的设备比较简陋,技术人员紧缺一直是这所医院存在的“硬伤”,许多科室的治疗理念都是援疆医生带过来的。
“比较而言,许多‘软肋’也很棘手。当地人用少数民族语言沟通,我们没有语言基础,很怕翻译过来的话存在误差影响治疗。另外,不同地区生活的人就医习惯不同,他们如果病了,总是挺着,实在受不了了才来看病,很容易延误病情。”刘晓斌说道。
“尤其是这里是山区,跟我们那边的病症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也为治疗带来了难度。几天前就有个被毒蜘蛛咬伤的患者来到医院,这些病症都是我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儿科的张爱宇大夫告诉记者。
即使如此,在面临许多棘手的医疗情况下,援疆医生仍开展了多项工作,填补了当地医院手术和治疗的多项空白。援疆医生葛斌成功地进行了一例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的手术,填补了富蕴县人民医院外科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空白。在了解到当地患者要前往474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市才能化疗时,葛斌马上联系化疗所需药品,很快把化疗工作开展起来,填补了当地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治疗的空白……
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同时,医疗队还支持协助医院的医疗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尽最大努力地从专业理论到实际操作进行“传、帮、带”,用实际行动开展这项工作。
原来在齐齐哈尔第一医院急诊内科的徐天夫现在是这所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当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跟同事们商量筹备建立重症监护室(ICU病房)的事。他说,作为一家二级甲等医院,ICU病房是该有的配置。“一直以来,这里的急诊室分的不细,设备不全,没有操作流程和技术人员,如果有重症患者,这里缺少抢救和重症医治的能力。”
建立一个重症监护室早在第一批援疆医生时期就已经萌生了,而当时由于条件简陋,在原有的医院楼体内无法实现。在经过规划和调研后,一栋的新医院主体大楼拔地而起。徐天夫说,过不了3个月,两批援疆医生的梦想将在他们的手里实现,患者们再也不用到474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接受重症治疗了。
“在这期间,我们不仅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更重要的是培训当地的医务人员,让他们掌握ICU病房内如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监护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整个操作过程。”徐天夫说道。
“我们不仅要给病人看病、治疗,做一些手术,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医疗技术和理念通过传、帮、带,长久地留在富蕴县。而这种理念不仅是急诊科,而是所有援疆医生的信念。”刘晓斌说。医疗队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组织科室学习,讨论疑难病,规范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常规和手术操作规程,提升了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偏远的农牧区患者在当地享受到上级专家先进的医疗技术,留下了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