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民俗学者关小云:神秘的萨满文化递出鄂族的“文化名片”
2013-10-03 09:31:52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显春 杨禹 彭佳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喜看鄂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八——

民俗学者关小云:神秘的萨满文化递出鄂族的“文化名片”

  东北网10月3日讯 (记者陈显春 杨禹 彭佳丽) 山水相依、风光秀美的巍巍兴安岭山麓,聚集着两个鄂伦春民族乡。1990年至今的十余年间,这里一直活跃着一个鄂族女子的身影,奔波拜访十几位老萨满,采集民间文化,她就是鄂伦春族学者关小云。

关小云讲述鄂伦春文化。东北网记者王忠岩 摄

  十几年间,她用白纸黑字记录了神秘的萨满文化,向全世界递出了一张独特的鄂伦春族文化名片。

  关小云1958年出生在呼玛河旁鄂伦春人居住的塔河县十八站乡。曾担任十八站民族乡副乡长,塔河县民族宗教局局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在工作之余,她先后出版了6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拥有较高知名度,被称为“鄂伦春萨满研究第一人”。

  10时许,记者来到她在塔河县的家中拜访。首次与关小云相见,她爽朗的性格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小云不忘向记者展示自己做的狍皮衣服,熟悉的人都知道,只要说起鄂族的事情,关小云总是骄傲地“有话可说”,而她最为精通的则是研究了十几年的“萨满文化”。


关小云参与著写的书籍。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萨满是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起源甚早。在中国的历史上,阿尔泰语系的诸民族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了某些萨满教遗俗,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的专称。直到现在,“萨满”被族人视为神灵的使者,人类的代表。

  和其他解放后成长起来的鄂伦春人一样,“萨满”对于幼年的关小云而言是神秘的。“小时候看到过萨满舞。年纪大一点后,对萨满的了解也仅限于常听山上生活的长辈们说起的一些。”

  关小云真正接触萨满文化还是在1990年,那时,关小云时任十八站乡副乡长。当时吉林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和民俗学者一行来到十八站搞鄂伦春萨满调查研究,关小云负责陪同采访“萨满”孟金福。在此期间,他们还采访了孟永尼、关扣妮等10多个老“萨满”,并观看了几位萨满现场表演的萨满祭祀仪式。随后,这些资料影片被带到了匈牙利举办的国际萨满学术研讨会。

  第二年,世界萨满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办,关小云受邀参加。在那儿,关小云接触到了世界各国研究萨满的专家。这些经历让关小云越来越意识到萨满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回到乡里,关小云马不停蹄地着手收集研究有关萨满的资料书籍,向当时还都在世的老萨满了解一手资料。

有关鄂伦春文化的书籍。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1993年,关小云的第一本小册子《鄂伦春风俗概览》出版了。书中除了当地的基本民俗外,更多的是关小云的调查结果,如《鄂伦春族小唱》的词作者王肯在1956年便把萨满神服用图画下来,成了现在珍贵的记录。

  这本书的出版给关小云鼓舞,关小云抽更多的时间做这方面的调查,听老人们讲故事,如有关萨满神像、神偶、各种萨满仪式、神曲等类似的资料越集越多。1998年,《鄂伦春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水到渠成地出版了。1999年,更被日本第一书房全文翻译成了日本版。在此书中,她便生动地展示了她整理出的口述资料,感性地记录了宗教文化残余部分,呈现了萨满这一神秘的文化现象。


关小云向记者讲述她研究萨满的故事。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提到“萨满”,人们想到的往往只是萨满舞蹈。这种流行的看法,不乏人们对萨满的误解和偏见。随着对萨满文化研究地深入,关小云认为,这是忽略了萨满存在的具体背景,意识不到萨满在那种特定的原始生存境遇中的真实意义。

  “过去,人们不知道天为什么要打雷刮风,就认为是神或者是萨满在起作用。打猎打不着,他就求助山神,有病有灾,没有医生,他就通过萨满,祈福消除疾病。”

  关小云解释说,“‘萨满’和鄂伦春的氏族长,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当中都是重要角色,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氏族中的重大活动,都要问卜于萨满。但萨满又常常是一个普通的人,在生活中并没有多大特权。‘萨满’其实就是生活中的智者。”

关小云制作的民族饰品。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鄂伦春族是中国“五小民族”之一,人口较少。语言使用鄂伦春语,却没有形成文字。这种情况下,民族文化消失则会加快。狭义的萨满活动逐渐在生活中淡却,年过八旬的关扣妮成为“最后的萨满”。

  “而这样有魅力的民俗若是丢失了,就太可惜了。”眼下,唯一让关小云欣喜的是,作为文明源头的鄂伦春萨满文化,却依然产生着影响,演变成另一种形式延续着。比如源于萨满文化信仰的对火神的崇拜,如今就演化为鄂伦春人一年一度的篝火节。其他的,如呈现在舞台上的“斗熊舞”、“萨满服饰”、“萨满神舞”等,无不源自萨满文化。

  近年来,关小云没有停止行走的脚步,在继续搜索鄂族民俗文化的同时,她还多次参加国际上的文化交流活动。2009年,关小云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北方民族旅游文化研讨会》;2012年,关小云与其他研究学者一起来到俄罗斯的鄂族聚集区。

  关小云说,这样她便能与各国的文化研究者交流我国鄂族人民最新的变化和发展,递出以“萨满”为符号的鄂族“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