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挂于张琪国医馆的其亲自书写的书法作品是他真实的写照。东北网记者 杜筱 摄
在张琪身边长大现任211医院外科副主任的朱四强从小就目睹姥爷治病救人,尤其是在他高二时患重感冒高烧不退,姥爷的中药使他转危为安时,遂立志学医。因他酷爱外科,选择了西医院校,第一军医大毕业后刻苦钻研业务。受姥爷影响积极向上,2013年孩子才一岁时就参加维和部队去马里并担任副队长负责医疗工作,业务技术提高很快,受到大家的好评。
让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当老师的杨萌记忆尤新的是,他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三中,不觉有些骄傲起来。姥爷看在眼里,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在送给他的集邮册里夹了一张小纸条,写着“谦受益,满招损”,让他颇感羞愧。从此,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都以此时刻提醒自己,直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
“互敬互爱”在四世同堂的张家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张佩青告诉记者,当年,年仅17岁的母亲嫁入张家,在父亲远离家乡在外闯荡时伺候照顾年迈的太公公、太婆婆直到他们入土为安。后来随父亲到哈尔滨安家后,为支持丈夫学医和从医,母亲承担了全部家务,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这些都使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身体力行。尤其是2010年母亲患脑梗半身不遂,子女们轮流值班精心护理,并照顾父亲起居、出诊、讲课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互相间没有攀比,没有退缩,都抢着多干。
这种孝顺老人的精神,这么长时间的坚持,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下一代。怎么照顾好姥姥姥爷、怎么孝敬好父母、怎么教育好子女……成了他们时常讨论的话题。而“幸福的老张家”微信群不仅是一个孝敬父母沟通信息的平台,也是张家和和睦睦、相亲相爱的一个传承的见证。
大简:调畅情志修心神,随和得康享长寿
二月的哈尔滨依然寒风凌冽。2017年2月20日,大雪后的早上,在张琪简朴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位国医大师。正如传说,虽然鬓已花白,但耳不背,眼不花,满口牙齿齐整无缺,精气神也很好,根本看不出来他已是95岁高龄。

95岁高龄依然身体健康,十分健谈。东北网记者 杜筱 摄
在被问到大家最感兴趣的养生秘诀时,张琪笑着告诉记者,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人逐渐衰老是自然规律,谁都不可抗拒,只需一切从简,科学对待,泰然处之即可。具体来说有三个重要,就是调畅情志很重要,精神愉快不易得病;合理饮食很重要,因为病从口入;适度运动很重要,因为可以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