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理论文章
搜 索
凝聚起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 省城理论界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座谈发言摘编
2017-05-11 08:15: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破解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矛盾

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教授祝福恩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在科学总结我省过去五年取得七个方面的巨大成绩、五个深刻启示的基础上,清醒而深刻地提出了我省经济社会及振兴发展中存在的“三性”问题。报告提出,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问题亟待解决。这是问题导向方法论的科学运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化,是对我省振兴发展面临难题的理性诊断和科学把脉,为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提供导向和路径引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的“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矛盾”,对我省振兴发展面临的问题做出了极为准确、深入、透彻的分析。我们应注意从四个维度来把握:

  其一,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的研判体现了历史的维度。

  我省进入计划经济较早,退出计划经济较晚,思想观念滞后,体制机制不活仍是制约振兴发展的症结。我省在振兴发展中存在的“三性”问题有着深刻历史根源。我省在全国解放最早,1946年我省解放后,哈尔滨就率先实行供给制,并推进计划经济体制,而在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由于解放时间晚,没有搞过平均主义的供给制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晚于我省。在“一五”时期,由于我省与苏联联系较密切,苏联援建我省的22个大项目,实行的都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体制性的历史遗留导致我省经济及振兴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和改革的发展。所以,党代会报告精准、明确提出这“三性”,是对我省面临问题的科学诊断。

  其二,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的研判体现了现实的维度。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从北向南,即从我省为起点一步步向南方及向沿海省市推进,使我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但时间长,而且机制固化、思想僵化问题突出。这是我们不可否认和忽视的客观现实,是我省改革开放及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发展位次后移的根本原因。“三性”矛盾,是在改革攻坚阶段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有利于提出符合我省省情的发展路径。

  其三,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的研判体现了理性的维度。党代会报告中把“体制性”放在首位,是对我省各种体制机制、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企业结构以及能源资源趋紧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清晰的市场导向指明了破解难题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其四,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问题体现了工作的维度。我省目前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新动能、新增长领域初见成效,全省能源工业2011年占经济总量22%,2016年下降到8%。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从经济总量上看,2016年比2012年增加1400多亿元,能源工业已比2012年减少1600多亿元,表明我省在能源工业之外多创造3000多亿元经济总量。这些成效是紧紧抓住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矛盾,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结果,特别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实践结果。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对“三性”与“三偏”进行集中论述,为我省深化改革提供了逻辑支撑和理论依据。由此,顺理成章地提出“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更充分释放的全面振兴发展新路”的任务要求。改革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我省推进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多措并举、勇于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形成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我们要立足“三性”科学认识和准确定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激发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