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绥芬河:“五大支点”寻求破题之道
2017-07-31 10:59: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付巍 霍枭涵 许诺 平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五定班列”自去年6月正式开通以来,已累计发出75个班列8030TEU,货量12.1万吨,货值7.23亿元,运输商品扩大到粮食、石化、木材等多个品种,今年实现周双班列常态化运营。

  有了陆海联运大通道作为重要的运输体系保障,那么绥芬河要摆脱传统经济发展路径依赖,必须做活大经贸,加快发展商贸转型发展。这是绥芬河破题的第二个支点。

  拓宽市场深度和广度,加快外经贸转型发展,与国际通行规则及惯例深度接轨,构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新体制,推动商品大进大出、优进优出,形成以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互市贸易、采购贸易、旅游贸易、电子商务贸易为支撑的大商贸格局,建成“中蒙俄经济走廊”区域性贸易中心。

绥芬河伊戈尔俄货大市场商贸繁荣,俄罗斯食品正成为这座中俄边城的“新名片”。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严谨的市场调查,绥芬河伊戈尔、酷洋等一批具有批发零售、线上线下交易、冷链物流等功能的俄货二级市场蓬勃发展,“俄货”通过绥芬河走向全国各地。绥芬河伊戈尔商城里的8家经贸公司,来自俄罗斯的面点师每天加工10万块提拉米苏,日出货量近千万元。

  7月的绥芬河大地,一派蓬勃生机。由中信集团和龙运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互贸国际综合物流园正在紧张建设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绥芬河正在全力推进真边民、真交易、真俄货、真实惠;人到、证到、货到、钱到的“四真四到”模式,2016年实现互市贸易额4.23亿元,今年力争突破15亿元,未来向百亿级规模迈进。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互市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新字号”,贸易方式的集成创新让绥芬河迅速找到了“感觉”。

  抓好大加工,完善跨境加工产业链,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区域性产业合作中心,是绥芬河解题的第三个支点。

在维多宝产品加工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分装木耳产品。

  采访中,几个很新鲜的词汇,让我们眼前一亮:“两头在外”、“一头在外”。无论是两头还是一头在外,都是跨境产业链的创新方式,为的是更好地节约成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中中鼎农产品回运加工、商和啤酒精酿、万泰水产品深加工等一批产业项目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开工建设,以木材、农产品、海产品和钾肥加工为主的木家居、食品、化工品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建成。

  绥芬河市首家获得中国驰名品牌后又在新三板成功上市的维多宝公司,将黑木耳做成集种植、生产基地、农户、终端产品、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为绥芬河加快农业特色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发展提供了方向。维多宝公司总经理杨绍礼介绍,企业扩大食用菌等高值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基地、农户、产品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黑木耳全产业链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开创了促进三农发展的“上市公司+基地+加工生产+互联网+销售”的“维多宝”模式,培育壮大绿色生态农产品知名品牌。

国林木业蓬勃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国林模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绥芬河国林木业城,“国林模式”第一次走进我们的视野。这是一个工业集成化的平台,是绥芬河民营企业友谊木业与央企中林集团开展混合所有制合作的重点项目,实现了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等多链融合发展,解决了中小企业想解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已经融合入园了50多家企业。国林木业负责人介绍,投资5亿元的三期精深加工区投入使用,投资10亿元的四期项目今年开工,以地板、家具、木制别墅等为主导产品的林木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正在边城绥芬河加快形成。国林木业城2016年就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走出了“央企+民企”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据绥芬河边合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殿玉介绍:依托“国林模式”的成功经验,绥芬河今年预计木材进口量达到900万立方米、加工率45%、精深加工规模达到80万立方米。未来3-5年,木材落地加工量达到900万立方米、加工率75%,精深加工规模达到150万立方米,致力于打造百亿级的木业产业集群。不仅如此,绥芬河还支持企业赴俄开展林业资源开发,鼓励企业在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建厂,进一步扩大木材精深加工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真正叫响绥芬河“木业之都”品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