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8日讯 许多玩家向记者陈诉了自己经历的“手游之痛”——健康受影响、时间被浪费、亲情被忽视……其中,一些家长对孩子沉迷“王者荣耀”放弃学业、疏远父母的行为而感到的悲愤和无助,则更让人无奈和痛心。“手游成瘾”早已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断敲响的“警钟”却总是被人忽略。
“碎片时间”被蚕食
日前,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伽马数据、国际数据公司联合发布了《2017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7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359.9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移动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76.5亿元,同比增长100.6%,占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1.4%。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竞技类手游”的日趋火热,玩家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在不断增加,其中“王者荣耀”反映出的问题最为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玩家几乎把所有“碎片时间”都用来玩“王者荣耀”。课间、午休、等餐、坐车……就算只有10分钟,他们也会玩上一局。大学生小王告诉记者,以前他特别愿意打篮球,每天午休、放学后都会跟“球友”打上一小时。但自从玩上“王者荣耀”,他已经四五个月没碰篮球了,就连以前的“球友”也变成了“网友”,茶余饭后、课间午休聚在一起就只有玩“王者荣耀”一件事。沉迷“王者荣耀”长时间不运动,也让小王的视力下降、血糖升高,对他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
采访中有不少玩家表示,如今亲戚朋友都在玩“王者荣耀”,不仅个人闲暇时间都用来玩游戏,就连喝酒聚会都不复往日的热闹,上菜之前人人拿着手机,或各玩各的或组队“开黑”;菜齐酒满,觥筹交错间谈论的也离不开“王者荣耀”;喝不了几杯,就有人要走,不用问就知道被人叫去“开黑”打排位赛了。
沉迷游戏寻找成就感
有调查结果显示,“王者荣耀”中约45%的玩家是成年人,其中日均游戏时间超过8个小时的占2%。“至尊星耀”段位的玩家老杨是一家小店的老板,年近40的他现实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王者荣耀”中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大神”。看着微信里平时对他百般刁难的客户段位比他低、战绩比他差,时不时地还要找他“求带飞”,优越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如今,他越发的沉迷其中,甚至在游戏中埋怨客户玩的“菜”而少了好多生意。
对此,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讲师王茜表示,像老杨这样沉迷游戏的成年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具有自卑、压抑、冲动、偏执等个性的人更容易对游戏产生依赖。一些人在现实中遭遇工作不顺、家庭不和、失恋等挫折后,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在游戏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还有一些人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无法从现实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最终选择在游戏里惶惶度日。
王茜提醒玩家,适度游戏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而过度沉迷则需要结合成瘾者自身的特点,合理帮控。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让成瘾者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爱,慢慢减少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增加其回归社会的勇气。同时,还要帮助成瘾者在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合理的计划,通过现实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慢慢肯定自己,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重塑自信,健全人格,慢慢减少玩游戏的时间,提高自律性,增强责任感。
孩子沉迷手游给父母行为敲警钟
当成年人沉溺于“王者荣耀”不能自拔时,众多未成年人也未能幸免。有调查显示传统电竞游戏主力人群为21-30岁,而“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的主力人群却推前到了11-20岁,占比超过了一半,沉迷其中的孩子数不胜数。大部分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不好管,越让他放下手机,越是不肯,父母越禁止,越增加了孩子的抵触情绪。
王茜告诉记者,由于“王者荣耀”难度适中,小孩子也可以从中获得现实生活中不易体会到的成就感。再加上当今社会很多家庭沟通不畅,导致夫妻、亲子关系紧张;还有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太忙而忽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导致家庭氛围不和谐,孩子的很多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王者荣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正是这种基本情感的缺失,才让孩子沉迷于手游的虚拟世界中,来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
王茜表示,作为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孩子心理的真实诉求,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还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幸福感。为孩子提供与人面对面游戏的机会,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同时,家长还要正确看待网络游戏的意义,了解孩子喜欢游戏的真实原因,并让孩子认识到自控力的重要性,帮助孩子结合自身的情况,自己制定上网计划,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