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5日讯(记者 王亮 编辑 张广义) 记者今日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课题现场上获悉,应用新模式的试验田温室气体(甲烷、一氧化氮)综合减排在10%以上,增效5%以上,达到课题预期目标。

试验田成熟的水稻。东北网记者 王亮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率专家团考察黑龙江二九一农场试验站,并进行田间测产。
记者在现场看到,4块试验田水稻长势良好。第1块试验田作为对照,采用常规施肥、常规密度,试验田跟对照田相比增产5%到11.3%。现场会上,专家们对课题筛选出的可应用于水田温室气体减排增效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现场测产。

田间鉴定报告会现场.东北网记者 王亮 摄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金千瑜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这种模式不仅对黑龙江,更是对全国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采用这种模式,既可以生产高产量水稻,也能使土壤保持肥沃。
“以前对我省水稻生产有一个悲观的想法,随着对环境不断地掠夺,土壤会不断地越来越恶化,粮食生产能否可持续”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研究员告诉记者,此次技术就是解决粮食生产问题,使土地持续利用,目的是追求环境、产量、人类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的需求。

正在进行测产。东北网记者 王亮 摄
在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增效关键技术集成能否可复制的问题上,黑龙江省农科院董文军博士告诉记者,此模式基本上全国都可以进行推广,增密减氮技术是可复制的,而生物炭和生物有机肥在推广上因为成本问题有些阻碍。生物炭成本比较贵,一吨价格在2600元左右,一公顷土地需使用1吨半,一亩地成本投入260多元,生物有机肥相对便宜些。在未来如果能解决成本问题,此技术推广前景将会非常广阔。
据了解,省农科院专家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等多家研究院所、大学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利用三年时间,以栽培方式、轮作模式、肥水调控、新型肥料和新材料应用等减排增效技术为主体,通过生物炭应用、好氧堆肥过程研制及应用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汇,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为提升我国主动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和履约能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