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焕发科技的巨大能量,力促农业科技挺进经济主战场——伴随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转变,我省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自打与省农科院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来,我省农村发展典范——甘南兴十四村就实现了新的腾飞: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业进村,2%的劳动力种植全村高标准农田2万多亩;投资4000多万元的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面积辐射周边耕地40多万亩;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迅猛发展,年产值突破4亿元,带动2000多农民就业,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7万元。
近年,我省启动建设了水稻、玉米、大豆、杂粮、经济作物和农机装备6个现代农业产业协同创新技术体系,推动研发攻关由“课题导向”向“产业导向”转变。建立“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带动,落实资金1.35亿元,推广八项重大农业新技术248个,建立省级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基地450个。把现代农业科技园作为重要载体,示范引导农民种出标准、种出质量,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搭建了以园区为载体,新型经营主体、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和推广部门等力量协同攻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2017年,全省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350个,其中省级科技园53个;形成并转化科技成果100个,入孵科技型企业60家,依托科技园认定省级“农民田间学校”30个,实训职业农民1万人,培训农民100万人次。
为了把品质好、口感好、市场销路好的龙江大米做成富民强省的大产业,我省不仅集全省科研之智建立了水稻产业协同创新技术体系,还主动借助“外脑”,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从品种研发到高产技术田间管理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滚滚稻浪在秋风中翻涌着金色的浪花,龙江水稻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的一块水稻地里,测产专家组当场宣布:绥粳18专家测产公顷产量10108.5公斤,大面积实收公顷产量9796.5公斤——由省农科院绥化分院自主培育的我省第二积温带水稻高产优质主推品种诞生。
经过科研协同创新,我省高蛋白大豆品种培育在高寒、高纬度地区也获得突破。
目前,全省各类综合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1.9亿亩(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专品种覆盖率95%以上;仅2017年,全省就梳理农业科技成果447个,转化率达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