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12日讯 戏曲是中华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元和新媒体的普及,中国传统戏曲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严峻考验。

吉剧《三请樊梨花》“喜堂”选段。
戏曲传承面临困境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主任张坤说,放眼全国,中青年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都非常缺乏,地方戏曲人才培养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对于地方戏曲院团来说,人才匮乏的现象更为严峻。“地方戏曲需要人才,也在等待人才。”张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感慨,培养戏曲人才的专业院校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京津沪,相比而言,黑龙江在培养专业地方戏曲人才方面较弱,出现了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局面。另外,戏曲人才待遇普遍偏低,无法吸引年轻人,导致许多经过长期科班学习的年轻人在毕业后选择改行,这无论是对院团还是对戏曲的传承发展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评剧《宝玉和黛玉》。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近年来,一些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无论是《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还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在这些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最顶层扶持政策中,人才的培养都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剧种的盛衰,与它是否拥有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演员息息相关。
多措并举培育人才
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编剧高长顺建议,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扶持戏曲艺术人才,除将有潜质的戏曲艺术人才送到国内知名艺术院校培养外,还应借助省内艺术院校进行专业培养,如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要利用好这块阵地,对戏曲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目前,黑龙江省直院团把培养人才作为舞台艺术发展的关键,通过委托培养、专业培训、定向培养以及师带徒、团带班等方式,培养能够出精品、惠民众、善传播、有特色的艺术人才。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主任杨晓全对记者说,我省龙江剧、拉场戏等地方剧种面临着人才匮乏、市场萎缩等困境和挑战。龙江剧艺术培训基地以院团与地方学校联合办学的多种方式,选调最优秀的老艺术家为师,为龙江剧不断地培养着“小小白淑贤”。
据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庞学臣介绍,2016年9月省政府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加强戏曲人才培养方面,以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主,建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恢复设立戏曲表演系(京剧、评剧、龙江剧专业),加大对戏曲专业招生工作支持力度”,这一系列戏曲扶持政策出台,使我省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庞学臣表示,下一步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将依托省京剧院、龙江剧院,聘请省内戏曲名家,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戏曲专业师资队伍,为我省的戏曲专业繁荣发展夯实基础。
振兴戏曲从娃娃抓起
“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是目前地方戏曲在发展传承上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破解戏曲人才流失,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是新一代戏曲人努力的方向。张坤说,要适当提高戏曲人才待遇水平,为年轻戏曲人才搭建平台,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戏曲、推广戏曲,让更多年轻人选择戏曲、走进戏曲、热爱戏曲,进而成为传承发展戏曲的后备力量。
高长顺介绍,目前,哈尔滨市地段小学、宣庆小学、和兴小学成立了京剧社团,每个社团都有60余名孩子参加,省艺术职业学院和省京剧院定期派老师前去辅导,戏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表示,戏曲艺术需要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有效传承、共同繁荣,这就需要戏曲人开拓视野,加强戏曲教育,全方位建立戏曲人才培养体系,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