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去年国庆节前夕,在龙江县志刚广场举行的精准扶贫专场演出上,双目失明的唐伟东一首《你是我的眼》唱哭了所有人。
今年22岁的唐伟东,家住龙江县龙江镇八岔河村,他家是国家级贫困户。去年7月20日,在包扶干部的帮助下,唐伟东的盲人按摩店正式开业。几个月下来,他还清了外债,还略有盈余。国家扶贫政策让贫困的一家人看到了希望,更给了唐伟东信心和勇气,在扶贫专场演出前,他主动请缨,用歌声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的崇敬之情。
近两年,龙江县用足“绣花”功夫,凝聚全县力量,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措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在文化扶贫方面,坚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提升龙江人的精气神儿。
文化“扶智”激发脱贫意愿
市委常委、龙江县委书记王兆宪指出:“治贫”必先“治愚”。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
过去两年来,由龙江县委宣传部、龙江县文化馆、龙江县文化艺术中心联合开展的精准扶贫送戏下乡、送戏进村屯、送戏进社区等文化活动达到200多场,由村民广泛参与的秧歌队、健身舞蹈队更是遍地开花。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龙江县进一步加强村级文体活动室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有活动室100多个。今年,龙江县为各村建造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0处,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平台。
景星镇“群众之家”文化活动室,各种娱乐、健身活动吸引了群众的目光。镇党委副书记孙立江介绍说:生活日渐好转的贫困户,也感受到了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文化反哺,更激发了他们脱贫的愿望。
文学“育心”授人以渔
11月12日,龙江县首部精准扶贫微电影《幸福大院》在哈拉海乡连家岗村开机。《幸福大院》以微电影形式,充分反映了龙江县各级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所做出的艰苦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尤其在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这部微电影由龙江县委宣传部、哈拉海乡党委政府联合创作拍摄,以哈拉海乡连家岗村“幸福大院”为背景,反映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寓教于乐,寓事于理,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广大贫困户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增强贫困户靠自身努力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展现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同舟共济,共同奔向和谐幸福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
“文化扶贫关键是要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素质,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龙江县政协委员、县作家协会主席陈雪梅坦言。
同时,龙江县邀请省内知名作家创作剧本2部,谱写原创歌曲5部,电视台制作扶贫公益动漫片3个。本土作家赵延新创作的歌曲《写在大地上的承诺》,成为龙江县扶贫攻坚战场的主旋律。
“文化扶贫如果不用先进的文化占领人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封建迷信、欺诈虚伪等歪风邪气就会去占领。”在陈雪梅看来,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危险,文化扶贫要以文扶人,扶贫先“扶智”。
文艺“扶志”鼓舞人心
“扶贫借助文艺的方式,必大有可为。通过几年的实践,龙江县党委政府做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龙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史德民如是说。“扶贫的关键是要精神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
白山镇残疾农民王玉玺把剪纸手艺发展成剪纸产业,一家人从农村搬进了城里,还住上了复式楼,幸福指数可见一斑。龙江县职教中心也建立了剪纸产业基地。近年来,龙江县通过文化下乡,村里开办讲座、办班授艺等方式,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习了剪纸艺术,让更多的农村青年从中获益。
龙江县委宣传部带领乡村代表去山东昌乐、青州考察家教家风问题。随后,在全县开展了家庭、家教、家风教育活动,在龙江镇二龙村、鲁河乡四撮房村试点,开展“四大员”城乡道德评议会及各类典型评选,对好的褒奖,不好的批评教育。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一街一景,一村一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由龙江县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家风》在全县引起轰动,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
龙江县通过文化扶贫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原动力”,真正引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做了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