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凌晨5时许,哈市的李华(化名)悄悄起身,见丈夫孙义(化名)和3岁的儿子小宇还在熟睡,她披上一件旧衣走向厨房准备早餐。小宇在2个月大时表现出了异样,“对于我们的呼喊没有回应,不看人。后来在学话阶段,他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说话,叫他也不太回应。再三走访名医,最终却拿到了诊断书——孤独症”。除了周末,夫妻二人轮番陪伴训练,两人的想法只有一个,让孩子正常生活……
“多送一件快递 多为孩子挣一块学费”
走过长长的金色阳光孤独症康复学校走廊,孙义抱着小宇快速走进一件康复教室,康复张老师已经等在了那里,“妈妈、爸爸……”在张老师的帮助下,小宇尽量控制着自己,努力与老师眼神交流,模仿着口型,发出微弱的声音。
记者了解到,小宇的起居由父母和姥姥三人一起照料,但尽管如此,他们的时间也依然很紧。“工作上总是要请假,我是做快递工作的,计件领取工资,常常因为能多挣一块钱要爬多层楼梯,深夜到家,已经累的无力吃饭,只想倒头就睡,只愿梦醒了,看到的孩子是健康的。”孙义说话的声音逐渐变小,言语中透露着无奈。
“从抢饼干到分享饼干 看小宇成长很欣慰”
照顾孤独症儿童不仅需要在机构学习,在家里还要家人帮着复习、与人交流。“希望孩子能正确指认,但孩子不听指挥,看到要做练习就跑,好不容易坐下来复习有时又会哇哇大哭。”李华说,每月3000-5000元左右的康复开支,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时间、精力、经济上的压力让这个家喘不过气。
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记者从孙义那里了解到,小宇现在已有了很大进步,“有一次他带了五块饼干,他想分享给自己在内的六个小朋友,考虑之后,小宇让出了自己的饼干,这点微不足道的进步,让我激动了好几天。从前的小宇从不会分享,甚至还会去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孩子学会了分享,成为这个家庭咬牙坚持的动力。如果您想帮助小宇一家,欢迎您拨打本报报料热线,让孩子感受到春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