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萨里大学访问学生黄俊斌和来自非洲的诺埃尔正在进行试验。
黑龙江日报5月26日讯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我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省借“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和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的双翼,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欣欣向荣,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布局不断优化,目前基地已涵盖动力装备、现代农业、先进材料、航天海洋、健康环保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为我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科技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强强联手建设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平台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污染物处理及能源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由哈工大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起设立,双方科研人员共同致力于水中污染物的处理,同时提取污染物中蕴含的能量,同步实现了降低净化成本和资源再利用。在这里记者看到,各色的液体在高高低低的各类器皿中进行化验,在实验仪器不时发出的低沉声音中,犹如演奏一曲多种颜色相互组合的多重奏。在实验室,记者遇到了正在开展交流访问的英国萨里大学访问学生黄俊斌和来自非洲的诺埃尔。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依托中英、中美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开展废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捕获、碳源回收和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将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利用生物转化的方法合成乙酸,再将乙酸作为能源物质回用到污水处理系统中,从而实现了污水处理系统中碳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所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经过近10年国际交流合作建设,2017年申报的“污染物处理及能源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得科技部认定,成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四个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立足优势发挥对俄合作前沿作用
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依托黑龙江大学建设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这里吴伟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联合开发新型聚乙烯催化。该项目通过合作研究及成果孵化相结合的办法与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合作,针对中石油大庆石化、锦州石化公司等分公司聚乙烯装置对新型催化材料的实际需要、联合俄罗斯科学院鲍列斯科夫催化研究所和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共同开发,填补了我国在钒系聚乙烯催化剂生产技术的空白,使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该技术正在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投资2亿元建成的中试装置上开展聚乙烯催化剂的中试生产,目前已组织中俄双方完成项目的中试工作,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省21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有10家基地从事的科技合作与俄罗斯密切相关。
此外,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哈尔滨医科大学日前也被科技部认定为示范型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及旋翼机传动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多家国际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重点突出轻型航空动力、航空机械传动系统及其相关衍生品的研发制造,将建设成国内一流的航空齿轮传动系统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