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大庆吸毒青少年调查:因好奇心和探索欲 毒品曾是他唯一的“伙伴”
2018-06-25 14:38:33 来源:大庆网  作者:潘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6月25日讯 “十一个月前……”大庆市法学会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沙继奎清楚地记得那天:一位无助的父亲打来热线电话,称儿子吸毒,他用尽所能想到、做到的所有办法帮儿子“戒毒”,但丝毫未见效果。眼看着孩子从一月一吸、一周一吸变成天天吸食,心理援助成为他心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他才28岁,人生的路还很长,难道就这样被冰毒毁了?!我不甘心啊!”这位父亲的话一句句“打”在沙继奎的心上。

  “我们找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波来做这个心理援助,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问题。”沙继奎回忆。

  2014年5月,市法学会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正式成立,同时以高新区法院为载体成立“大庆市未成年人关爱基地”,先后成功地进行了对因网瘾辍学孩子、乞讨流浪青年、独孤留守儿童等救助帮扶工作。这位无助父亲的来电开启了该研究会和基地对社会吸毒青少年的首次心理援助案例。

   “没人理解,没有目标,吸上了就啥烦恼都没了!”

  “真是好奇害死猫啊!”初见王曦(化名),如果不是之前了解相关背景,任谁也不会把这个长相忠厚的小伙子同毒品联系在一起。

  在媒体报道中,经常看到吸毒者瘦弱的身材和呆滞的神情,但坐在记者面前的王曦,圆圆的脸蛋上挂着阳光且有些腼腆的笑容。

  自接受心理援助第三周起,王曦与毒品成了两条平行线,还没有过交集。“11个月没复吸,在很多人看来是奇迹。”王曦说,自己的吸毒经历是人生中的一段岔路,起因是从青春期的好奇心开始。

  想知道玩毒品是什么感觉

  那年,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刚上高中的王曦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此时的小伙伴提出“玩玩毒品”,王曦想了想,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总听说吸毒怎么怎么样,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朋友一提,觉得好奇,想试试,看啥感觉。”王曦说,那时他不曾考虑过吸食毒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朋友的怂恿下,吸了两次。“没有上瘾,就断了,当时也没有什么感觉。再吸就是几年后了……”

  王曦不到两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异。母亲离开了大庆,王曦同忙碌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但大多数时间陪伴他的是爷爷奶奶,“老爸是事业型男人,总是在忙生意。”

  后来,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新妈妈带了一个姐姐。那时的王曦已经开始记事儿,也逐渐变得独立。“小学我上的是寄宿学校,高中也是住宿,初中时在家住了三年。平时回家就进自己的房间,不爱说话。”王曦说,虽然平时鲜少同忙碌的父亲交流,但他能感觉到,父亲“望子成龙”心切。“我知道,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不一样,我有俩妈,还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姐。”这个不一样,让王曦在家变得越来越沉默。王曦的父亲是个很正直的人。在王曦的童年生活里,研究父亲是他最大的乐趣。一边对父亲崇拜、批判,一边又成了父亲的“小翻版”——正直、爱打抱不平。

  21岁那年,在玩伴的诱惑下,王曦开始了长达7年之久的吸毒之路。

  “最初特别害怕,怕被警察抓,也怕被家人知道。但越怕越焦虑,越焦虑越想吸。吸完还后悔,恨自己没自制力。”那时的王曦已经有了“瘾”,但“瘾”没那么大。

  从难以自拔到自主戒毒

  后来,王曦结婚了。在家庭责任的重担和父亲期待落空的指责下,他的“瘾”越来越大。“刚开始一月一吸、一周一吸,再后来,被媳妇和老爸发现了,就变成了天天吸。”

  媳妇知道王曦吸毒,感觉生活无望,要求离婚;父亲察觉到王曦情绪不对,以为儿子有心事,却在房间发现了吸毒的工具……

  “没有人理解我!为什么别人过得就好,我就这么不顺心呢?”谈及当时的感受,王曦多次提到“无人理解”。“天天心烦,没有目标,毒品就像伙伴一样陪着我。吸上了,就什么都不想了,啥烦恼都没了,就高兴了。”

  无法看着儿子“破罐破摔”,父亲把王曦送进戒毒所、戒毒医院……能想到、做到的都用尽了,但王曦却总是在“戒”后不久又复吸。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父亲想到寻求心理援助。

  “见张波老师之前,觉得也不会有啥大用。见面了,张波老师和我说,以后你吸毒和我打声招呼咋样?我觉得这人不太一样,好像和我站一边。”王曦说,戒毒瘾,第一步很难也很重要。“迈出第一步,慢慢地瘾就戒掉了。”在接受心理咨询第三周后,王曦不再碰毒品,至今已11个月。在这11个月中,王曦每天会给自己写一条激励语,如今已有335条。第一天的激励语是“小曦,自我激励,第一天!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慢慢地,妻子对他重拾信心。“有一次,我们几家人约在一起吃饭。饭还没吃呢,王曦就气冲冲地带着我回家了。后来我才知道,有个朋友当他面拿出毒品,他当场就翻脸了。”妻子说,王曦和以前不一样了,公公也不再指责丈夫。“有一次,他们爷俩喝酒,公公说自己有错,过去对王曦苛求太多,总是批评,没有激励,还和王曦道了歉。”

  “发现王曦吸毒的那段时间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心想孩子完了这个家也就散了。感谢关爱基地工作人员,感谢心理咨询师,他们不但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们这个家。”王曦的父亲对记者说。

  “瘾”的背后是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王曦是个自尊心强、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的人,”张波说,“初见王曦时,他那副架势让人感觉他什么都行,都能!很兴奋的状态!”

  除了王曦,张波还做过两个青少年吸毒的心理案例。“他们有几个共同点:起初都是因为好奇心和探索欲接触毒品;在家庭中与父母沟通并不顺畅,很难受到父母表扬,多是受到严厉的教诲。”张波说,青少年吸毒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的他们身心发育比较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还未成熟,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尝试欲望,加之外界的不良引导与诱惑,因此更容易走上吸毒之路。

  “通过与张波老师的交谈,我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那是我此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王曦说,从小到大,身边多是告诉他该怎么做、怎么努力、如何上进的声音,做得不好要接受批评、做得好得不到鼓励的他很多时候分不清怎么做才是对的,才能让身边人满意。

  “社会上普遍对吸毒者有排斥,当发现身边人吸毒时,往往都是指责、歧视。这样反而会增加吸毒者内心的焦虑与压力,不利于戒毒。王曦就是这样,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让他内心的动力被‘冬眠’了。”张波说,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是激发来访者内心动力,让其自发改变。

  在对王曦进行心理咨询时,张波发现,王曦的父亲“不会表达爱,嘴上从不说爱。这种‘缺爱’是当下很多家庭中的共性问题,孩子明明生活在爱的空间里,但完全感觉不到。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说,孩子是需要激励机制的,也就是需要赏识教育的。”

  “一个从没感受过爱的人做了父母,又会是什么样的父母呢?”张波告诉记者,“他们虽然很不喜欢父母当年对自己的做法,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会用当年父母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行为模式已经形成,除了这个,不会别的。”

  大庆市青少年吸毒多与家庭环境有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庆市青少年吸毒的成因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沙继奎告诉记者,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和“大庆市未成年人关爱基地”自成立之初,就积极探索招募各类志愿者队伍,从专业化视角、通过嵌入式服务的模式,解决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案多人少、预防帮教力量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其工作经验被省法学会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

  除了对未成年罪犯的帮扶,研究会与基地先后成功地进行了对因网瘾辍学孩子、乞讨流浪青年、独孤留守儿童等救助工作。

  除了像张波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还有来自高校和律所的志愿者们。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的房丽、刘明、侯喜峰曾做过《大庆市吸毒人员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他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青少年是被同伴蛊惑,为了合群尝试吸毒;另外,吸毒的青少年一般家中均为问题家庭。有的是单亲家庭,这类家庭多以母亲自己带孩子为多。母亲由于孩子从小缺少父爱,感觉对孩子有歉疚,于是满足孩子各种要求,而另一方面又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经常对孩子发火。而孩子厌烦母亲无休止的唠叨又不愿离开母亲供给他的一切,于是经常拿着母亲给的钱出去玩,以吸毒作为解压方式。”据房丽介绍,有的父母虽然没有离异但长期处于压抑、争吵的家庭氛围之下,孩子变得非常敏感,自尊心很强,不能承受过多压力,于是通过毒品寻求安慰。“比如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心情烦闷,就开始吸毒。毒品带来的安慰与满足感往往能让他们觉得填补心理的痛苦。”

  作为心理咨询师,常有很多父母问张波,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我想说的是孩子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父母的问题。可能很多父母特别委屈,父母能有什么问题?这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自己情绪管理的问题;二是夫妻之间关系不和谐使孩子没有安全感;三是没有让孩子感到无条件的爱、理解、接纳和支持。”张波说,其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以上三条,孩子出现问题,父母的首要任务不应该是惩罚、指责、抱怨孩子,爱才是解决问题的源泉。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