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晨报8月14日讯 8日晚的老会堂音乐厅内,曲声婉转,歌声悠扬,来自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歌剧团《茶花女》剧组带来的《中外声乐作品音乐会》在这里上演,二十多位哈尔滨歌剧爱好者与专业演员们共同登台,完成了当晚的演出。十多年来,这群歌剧爱好者一次又一次登上冰城各大剧场的舞台,原汁原味地演绎了《图兰朵》《茶花女》等世界顶级歌剧,从不识谱、不会讲外语,到如今能流畅唱完整部歌剧,他们坚持的最大动力,就是对歌剧由衷的喜爱,以及骨子里的那份音乐情怀。
男高音是位医生
唐宏波是一名医生,每当省歌舞剧院歌剧团有演出时,他则会成为舞台上的男高音。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到省歌剧院的业余歌唱团队,当时团里要演《图兰朵》,因为专业演员不够,就面向社会招了一批爱好者。当时虽然很多人和我一起入选,但最后坚持下来的男演员就我一个。”唐宏波说。他至今仍记得,当年海选时,因为觉得不够资格,没敢报名,直到第二次招人时,条件相对宽松,只要能跟着唱下来就可以,抱着试试的心态,他才加入到了团队里。因为要唱意大利语的原版,很多人学着学着就放弃了,最后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十多年来,唐宏波经常过着白天上班、晚上排练的生活,他跟随着团队演出过《图兰朵》《茶花女》等经典剧目。“从来不敢想象,有一天我也能在舞台上演歌剧,虽然一边上班一边排练和演出,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从来也不觉得累。最大的困难就是经常感觉时间不够,但是无论多忙我都尽量争取来排练和演出。唱歌剧让我释放了很多工作压力,也让我越来越热爱生活。”
猛练意大利语发音
在《茶花女》剧组这支团队里,有许多像唐宏波一样业余时间投身音乐的爱好者,有些人已在团里十年之久,已经是团里骨干唱将的谢秋艳就是其中之一。
7日晚,大家像往常一样聚到省歌舞剧院的排练室里,早到了半个多小时的谢秋艳在钢琴前跟着乐曲自己先练了起来。“家里有急事,缺席了两次排练,特意早点来复习一下,别一会耽误了大家的进度。”谢秋艳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着。
聊起和歌剧的结缘,谢秋艳说,自己年轻时就非常喜欢唱歌和听歌剧,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老师和团队,2007年时听说《图兰朵》剧组要招人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对于不识谱也不会意大利语的我来说,每次排练跟下来都是很辛苦的,为了不落下,那时候只要一有空就学习意大利语,睡觉前必须复习一遍谱子和发音,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床头的歌谱,慢慢地就跟了下来,而且唱得越来越好。”
2015年加入到团队中的刘静田也是一位音乐迷,从小就爱唱歌的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走上舞台表演,“得知考进《茶花女》剧组时,我特别高兴。正式排练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会意大利语,后来我用了最原始的方法,在歌谱上密密麻麻地标注汉语读音,每天一有空就赶紧背台词。我们大概是哈尔滨唯一一支歌剧发烧友组成的团队,每次上台表演时心情都特别激动。”刘静田自豪地说着。
科班出身的也来“学艺”
男高音歌唱家王文是这支团队的负责人,十多年来,他迎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歌剧爱好者。“为了帮助歌剧爱好者们提高水平,团队里还有少数专业的演员,专业带业余的形式很受大家喜欢。每次招了新人后会给大家进行培训,这些年剧组里起码走出去了上百位歌剧爱好者。”王文说,除了满怀热情的歌剧发烧友外,团队里还经常会有音乐专业的在校生或是已经毕业但还没有走进剧团的年轻人加入,很多孩子在这里学习了一定的技巧,积攒了经验后,又走向了更好的舞台。
32岁的朱亮就是其中之一,一个月前,在熟人的推荐下,朱亮第一次来到省歌舞剧院的排练室。对这个从匈牙利留学回来的大男孩,团队里的叔叔阿姨们总是称赞有加。“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唱歌,父母发现我唱得还不错后,找了专业的老师来教我,后来大学学习的也是歌剧方向。为了有更多提升,毕业后我又到匈牙利读了歌剧专业的研究生,不过回来后一直没有机会一展所长。直到我发现咱们哈尔滨还有这样一支业余歌剧团队后,就加入了进来。每次和大家一起唱着意大利语的原版歌剧时,我都特兴奋,终于感觉自己学的东西能学有所用了。”朱亮说,这支业余的团队给了他很多的希望和鼓励,他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走向更远的舞台,站在北上广的歌剧院去表演一场。
王文坦言,每次团里又有新人来,他都非常高兴,虽然需要重新培训,磨合排练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看着这群爱好者有点点进步,最终能上台表演,他也十分有成就感。“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忙,能聚在一起排练其实并不容易,也没有工资,全是靠着对歌剧的满腔热爱。每次演出时观众给予的掌声,还有很多铁杆粉丝的支持,都是对他们的鼓励和认可。”王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