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红艳在工作中。记者苏强摄
黑龙江日报9月9日讯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杜红艳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注重教书育人,又注重科学研究,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初心。
真学坚守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阵地
2002年初次与哲学相识的杜红艳,起初对于哲学并没有什么认识,但入学时校领导的发言却让她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那个时候的哲学还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校领导的发言蕴涵着很多道理,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杜红艳说。
就是这扇窗,让杜红艳用了十年的时光完成了本科生到博士的华丽转身,对哲学的认知也变得更为广阔,从最开始对于哲学人类学的痴迷,再到以文化哲学范式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使杜红艳在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造诣。哲学的培育也让杜红艳最终选择留在了黑龙江,将自己的母校黑龙江大学作为展现才华的舞台。
真懂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在谈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杜红艳说:“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的方式来探索社会主义改革的,他们挖掘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内涵,为人道化的社会主义改革进行理论论证。我当下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揭示该理论内涵并在当代条件下对之进行重新思考。”
杜红艳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在这个不被看好的领域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她说:“我研究这个课题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是真的感兴趣,所以才要继续坚守下去。虽然小众但并不普通,虽然范围有限但依然重要。”
真用培育马克思主义接班人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除了日常的科研工作之外,也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对杜红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本科教学中,杜红艳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教学;在研究生的课程中,教授的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课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授课压力、科研压力以及生活压力曾让杜红艳一度不知所措。
但十余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杜红艳,对于马克思生平事迹、理论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杜红艳追寻着马克思的思想,把自己对马克思的敬仰和对年轻人的希望集于课堂。
“杜老师授课新颖的视角和活泼的语言,会迅速拉近我们与马克思的距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梁雪玉说,听了杜老师的课会觉得马克思是有血有肉、充满故事的人,短短45分钟的课程每一次都会受益颇丰,马克思原来并不遥远。
随着教学与研究的深入,加上互补性看问题的方法,杜红艳也发现教学和科研的这种矛盾正在减弱,两条线逐渐走近,有时甚至相交。这种发现让杜红艳欣慰不已,以教学为手段,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也帮助自己发散了思维,促进了科研的进步。教学上的资料收集和专题讲授,加上科研中的批判性的思维和视角,使杜红艳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研究特色。杜红艳说:“我们要让学生们在真正感到马克思主义的可敬、可亲、可信的同时,自觉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