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9月25日讯 古有愚公挖走门前大山,如今在桦南县闫家镇大张家村,盛春德老人用五十五年的时间义务修路垫道,“路就是给人走的,不管是什么路都要能通行。”正是这种愚公精神,让盛春德老人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每天修路不停歇。据不完全统计,从1963年至今,盛春德每天拉土近2立方米,每天往返平均近10公里。五十五年中,他步行20余万公里,运送土方4万余立方米,清理冰雪数万立方米。
据老人回忆,他最早产生修路的想法是在1963年。当时是秋收季节,由于路况不好,运粮车辆左摇右晃总会洒落粮食。盛春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萌生出义务修路的想法。从此,一辆独轮小车、一把锹、一把镐成为盛春德的全部装备,在大张家村方圆15公里的公路上,一干就是五十五年。
刚开始,盛春德要忙种地,只能顺带修路。后来,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每天挥锹抡镐,取土、运土、运石头,一点点将坑洼路填平。据老人的侄子盛乃春讲,老爷子每天的时间都围绕修路安排。每天下午3点上床睡觉,后半夜一两点钟起床,吃点饭就出发,赶到时正是晨光初照,车也比较少。“他修路的范围不限于家门口,一般是什么地方路坏了他就到哪儿修,最远的一天能走出十多公里。修路用的旧锹旧铲都是老人从废品站买回来的,等用得实在不能再用了再卖回去。”盛乃春说。光是锹,老人每年就得用坏十几把。
每逢雨季,农村的涵洞经常被淤泥堵住,于是,盛春德的工作又多了一样——给涵洞清淤。身材矮小的他每次跳下涵洞都得担着风险,清理完一个涵洞常常需要一整天。每当冬季,天空下起鹅毛大雪,下雪后常常堵车,盛春德日夜奋战在乡村,每隔30米就挖一个错车位子。经常是苦干3天才能挖6个车位,过往司机和路人都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但朴实的盛大爷说:“其实修路这点事挺简单,谁都能干,年轻人没时间,这件事就交给我了。”
五十五年,盛大爷默默付出的愚公精神感动了所有人。为了回报他的无私奉献,当地政府为他硬化了庭院,修了门前路。2017年,市文明办组织拍摄了以盛春德为原型的微电影《心路》,今年5月份开始连续9天在佳木斯市10个县(市)区巡演,同时在中央文明网进行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