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马恒昌小组精神代代相传 访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齐二机床(集团)公司马恒昌小组第十八任组长马兵
2018-10-16 10:37:5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桑蕾 蒋国红 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10月16日讯 多年后,马兵还能想起第一次对爷爷的工作感兴趣的那一刻:那一回,他偷偷翻开了爷爷的包,里面全是切刀、卡钳一类的工具。顽皮的马兵拿着这些家什去挖土,结果被爷爷罚站两个小时。不过是动一动这些东西,有那么了不起吗?当时的马兵,并不理解这些工具对于爷爷的意义。如今,他才明白,这些工具倾注着产业工人多么深刻的感情。

  不灭的记忆:“我爷爷从欢呼中走来”

  马兵的爷爷马恒昌是中国产业工人的代表。那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就是他带领生产小组工作时喊出的口号。

  解放战争时期,身为沈阳第五机器厂工人的马恒昌带领他的生产小组,冒着敌人的炮火,连续作业,提前5天完成了17部火炮核心配件——“闭锁机”的修复生产任务;那时候马恒昌带领组员展开劳动竞赛,搞生产革新,改进14种工具,提高工效2倍多,创造了提前22天完成4个月工作量的新纪录,使马恒昌的名字第一次与他所在的小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此,“马恒昌小组”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了。为了保存刚刚发展起来的重工业,沈阳第五机器厂一部分工人和设备北迁成立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的成员举家迁往齐齐哈尔。

  1951年,马恒昌向全国工人班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一时间,全国各地一万八千多个班组积极响应,工人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从孩提时,马兵就知道爷爷是名人,是工人的优秀代表。那时爷爷经常去北京开会,每次回来,工厂子弟小学、幼儿园总会敲锣打鼓地去迎接,小小的马兵也在队伍中。“爷爷从欢呼声中走出来,就连上幼儿园的我都要为了马恒昌小组再创佳绩表演节目,这使得我也渴望成为一名像爷爷那样的产业工人。”

  不懈的努力:漂泊青年加入马恒昌小组

  时光如梭,一转眼,马兵已经长大,进入了技校学习,距离成为一名产业工人的梦想仅一步之遥。

  此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东北地区绝大多数传统国企都面临生存困难。“大船搁浅、舢板逃生、各自突围”是那时的工厂写照。1994年刚入厂的马兵,在1996年就下岗了,在台球厅、停车场、铁路工程队打工。

  下岗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文化知识上的不足。此后,利用业务时间学习成了他的习惯,却未曾想这一变化成为他日后走上大国工匠的重要品行。

  马兵漂泊在外的这段时间,正是齐二机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阶段。1999年末,齐二机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开拓市场,扩大生产。2000年,企业发布公告重新召回流失的员工,马兵听说后立刻报了名。刚一回归,他就找到厂领导提出了到马恒昌小组工作的请求。

  这是马兵一直以来的愿望。马恒昌小组是车工,念技校时由于没有这个专业,他初分到厂里时只做了个水暖工。下岗时,马兵经常会想起少年时到工厂里玩,地面上满是铁屑和机油,走路都打滑儿,在车间里走一圈,出来后小脸儿黢黑的岁月。他从出生就在齐二机家属院内长大,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都在子弟校念书,关于齐二机的记忆写满了他的成长岁月。齐二机的印记已经深入到马兵的骨血。因此,在离开齐二机的日子,想要加入马恒昌小组的愿望反而愈加强烈。

  “厂领导没答应,因为我学的是水暖,又在外漂了3年。马恒昌小组是技术尖兵,哪能说进就进。”马兵非常理解厂领导的顾虑,便在与马恒昌小组一墙之隔的曲形工段苦学了一年。2004年8月,马兵正式成为马恒昌小组的一员。

  不断的攀登:工匠之路精益求精

  加入马恒昌小组仅仅是一个开始。

  此时的车工工艺正处于迭代阶段,齐二机正谋划着引进先进的数控机床。2005年,齐二机第一台数控机床交给了马恒昌小组,马兵成为指定操作人。当时的马兵已经30岁,对计算机编程从未接触过。为了完成任务,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夜大。几个月后,齐二机接到北京一家公司为大连电厂设计一套产品的加工任务,其中的两个曲线零部件加工交给了马兵。这两个部件,一凹一凸,要求能闭气,还要耐得住1000摄氏度的高温。

  刚刚学会操控数控机床的马兵下足了功夫,4天后任务交工,合作方派出一位老技师来验收。只见他带着部件走进一个封闭的房间,关上灯,在部件的一边摆上蜡烛,再从另一边看是否透光、透烟。马兵紧张极了,紧盯着老技师的表情,直到对方微微点头,他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验收结束,厂领导才对马兵交代实底儿:这两个像太极图一样的部件是核心零部件,如果封闭合格每年将为电厂节省千万元资金。

  马兵的这次任务开启了马恒昌小组数控加工的新时代。看到加工部件的精密程度,组员们对于数控加工机床的态度从“被要求学”变成了“我要学”。成员中年纪最大的张海森那年45岁,和儿子一起复习高考课程,还报名上了齐齐哈尔电大,边学边干,白天加工,晚上带着问题去学习,进步极快。这种风气下,全班组没一个人落下。2007年,马恒昌小组成为齐二机第一个全员数控操作的班组,并且创下了一个月完成12738小时工作时间的新纪录。

  2012年2月,36岁的马兵接过老组长孙普选的接力棒,担任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此时的装备制造业加工已进入到“量身定制”时代,每次加工任务都犹如闯关。还记得齐二机承担了大运载火箭长征5号环缝总装焊接系统关键设备部件的加工任务。“这个任务要求我们实现边旋转边焊接,难度十分大。零部件都是非标准件,就连检验部件都需要重新制作。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可以说贡献了齐二机全体人员的智慧。”在看到长征5号升空的时候,马兵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国工匠的意义。

  多年来,马兵始终传承和发扬马恒昌小组工作法,坚持“思想工作做在前、艰苦任务强在前、完成计划干在前、遵守制度走在前、关心同志想在前”的“五在前”工作准则,为企业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被授予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7年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他所在的小组多次参加全国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并荣获国务院国资委“百名先进班组标杆”和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马兵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我们要把马恒昌小组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成长为响当当的大国工匠,承担起国家制造业的脊梁。”

责任编辑:张广义

【专题】改革开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