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持续深入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焕发新活力。特别是一批优秀的“高知”青年创业者用高科技与回报黑土的朴素愿望,在龙江大地“大显身手”,正是他们,给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的“列车”添动力。
东北网12月5日讯(见习记者 崔昕 记者 杨帆) “虽然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院工作了10年,但我心里始终有个农民情结,一直想为这片黑土做些什么。”近日,记者在哈工大科技园见到了“杨磨坊”创始人杨运才。杨运才告诉记者,小时候,父母在虎林开荒,他跟在后面干农活,黑土带给他的是美好的回忆。

杨运才2012年离职开始创业,2016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工大人”创办了“杨磨坊”,从一名设计专家到设创业新人,杨运才实现了他的农业梦想。产地大米——现场脱壳——配送到家,这是杨运才打造的F2C大米销售新链条。
产地:用科技解决农户难题
“现在的大米销售渠道过于复杂,这对消费者和农户来说都是一件麻烦事。”杨运才说,层层加价、营养流失是传统模式的弊端,F2C的商业模式可以打破冗长的供应链,从基地直达消费者餐桌,去中间化,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米业场景。
从产地收米,配送给顾客,杨运才说他自己充当了一名“大米搬运工”。在农田里,杨运才发现,很多农民朋友苦恼于选种、施肥等技术问题,于是他和他的团队就研究生物菌肥、生物驱虫、农业机械改良,他们想做的就是,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让他们省心又赚钱。
常年在田间地头考察,杨运才还发现了农村秸秆回收效率低的问题,于是他们研发了生物菌,这种菌可以有效发酵秸秆且不受外部低温的影响,这对于东北极寒的气候来说是十分方便的。降解发酵后回田做肥,实现秸秆还田,今年,这项技术已经在一万亩田地里进行了实验并与建三江大兴农场的65万亩土地签订秸秆处理的合作协议。
研磨:用科技重构米业场景
为了更好地实现去渠道化,杨运才团队依靠科技打造了航天育种、自动磨米机等一些列现代设备,实现从磨制到食用最快3天,从而最大程度的保留大米的营养成分。
自动磨米机体积约为1平方米,将带壳稻谷放入机器中,1分钟就能将1斤的稻谷磨成精米,出米率达65%,在现吃现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保留大米的营养成分。杨运才将机器人放入天津一家门店做调研,第一天就有18.2万充值额,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杨运才的磨米机器人项目赢得了500万元投资,该项目已经获得5项专利。
“我们还要进行二代更迭,推出家用、小型化磨米机,真正实现每个人在家里都可以现磨现吃。”杨运才说,第三代无人值守磨米机设备将在2020年上市运行。依靠科技,实现米业大变革,给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营养的大米。
市场:用科技米业有序循环链
正处在技术积累阶段的"杨磨坊"今年已实现销售30吨,并签约会员近百位。“未来,我们将开拓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市场,打破传统冗长的米业供应链,让消费者迟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让农户获得更多利润。”杨运才说,今后,循环链形成以后,消费者可以直接了解大米来自哪个农户,采用什么种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信任问题。除大米外,杨运才团队在谷物农产品上也将同步上线。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创业园,像杨运才这样的创业人还有很多,不论年龄,所有人都在创业路上努力前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现已孵化67家创业企业,2017年新增企业20家,其中在孵科技企业60家。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哈工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以深入挖掘哈工大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聚集资本、市场、服务为要素,逐步形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投身创业的集群效应,为龙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