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民建大庆市委
东北网1月10日讯 肇源县农民魏艳琦说:“去年我家种的玉米产量不低,但收入却不高。种了一辈子地,却为种啥犯了愁。今年决定拿出一些地改种杂粮,不知道前景如何。”
关于推进杂粮全产业链发展的建议
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杂粮已由食品配料转变为功能食品,市场空间巨大,为杂粮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难得机遇。大庆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杂粮种植。2017年,全市杂粮种植面积23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的40%,加工企业40余个。因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密切组织链
要把杂粮产业发展纳入大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聘请专业规划机构,着力构建从种苗培育到田间管理、产品收获、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科学制定符合区域土壤特点的杂粮种植区划。成立由市农委牵头,相关部门和基层政府共同参与的杂粮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参照玉米、大豆等补贴政策,对杂粮种植进行补贴;整合耕地资源、改造中低产田、挖掘风沙地废弃地,推进杂粮田基础设施建设。
二、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创新链
汇聚八一农垦大学、省农科院大庆分院等智力资源,围绕杂粮全产业链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培训、标准建设与示范推广。推动杂粮育种由一般型品种选育、传统系统选育向专用型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转变,品种栽培由经验式种植向基于品种特性的配套技术栽培转变,品种推广由盲目推广向生态区域性推广转变,种植方式由分散、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基地化转变,加工方式由传统民间小作坊生产向工业化、规模化转变。
三、建立专业园区,进一步拉长加工链
建议成立大庆杂粮中心产业区,发挥肇州、杜尔伯特、肇源、大同现有园区优势,形成一区四园的产业布局,最终打造龙江绿色食品的杂粮“百亿产业大峡谷”。二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根据市场需求细化产品分类,扩大杂粮食品的应用人群。三是梳理、出台支持政策,促使政策利益最大化。积极争取“中央厨房”政策、产业基金政策,应积极介入杂粮生产加工环节的金融保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金融产品,放大政策效益。
四、推动品牌创建,进一步延伸价值链
以开发品牌杂粮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统一品牌。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壤类型、田间小气候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品种,改变我市品牌特征杂乱、体量小、影响力小的局面。可以学习陕西榆林经验,申请注册小杂粮公共母品牌,鼓励中小杂粮企业自主创建子品牌,政府投资利用媒体扩大母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中小杂粮企业根据自己产品特色推介子品牌的产品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五、完善物流体系,进一步打通流通链
做大杂粮平台。我市涉农产业园区,集中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杂粮加工企业,在引进多元化龙头企业的同时、做大现有存量,以加盟的形式或股份的形式参与到杂粮大生产中,形成体量大、话语权多、有定价权的企业联盟。
建设交易中心。建议以杂粮中心产业园为中心,以肇源、杜尔伯特、大同为节点布局物流集散网,形成产销一体的的粮食(包括杂粮)交易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利用电商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结合,这对于提升大庆地区杂粮的市场竞争力、健全杂粮全产业链等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