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4日讯 “我从事渔政工作18年了,还是头一回在江中发现这样的鱼!”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船检处处长王志文一边说,一边用手机向记者展示渔民打上来的这条“怪鱼”。根据现场拍摄的影像资料,记者看到这条鱼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两侧长有一行行菱形骨板,背部有一道突起,整个身体呈灰黑色,由脊背至腹下由深入浅。经初步测量,这条鱼身长约1.3米,甚至更长,体重高达49斤。
渔民误捕黑色“怪鱼”
5月11日9时许,渔民于洪波在嫩江橡胶坝江段,用渔网网上来一条黑乎乎的“怪鱼”,即便从事多年捕鱼工作,老于也不知道自己捕上来的是条什么鱼,而且将鱼捕上来的一瞬间,着实被这条又大又黑的鱼吓了一跳,并立即向市农业农村局船检处请示此鱼该如何处理。“我当时接到渔民老于给我打来的电话,说自己把‘鱼精’捕上来了,随后老于又把拍摄的视频发了过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惊,因为它不是普通鱼种,体貌特征与正常的鱼不一样,虽然看着形似鲟鱼,但是不能妄下定论。”市农业农村局船检处处长王志文说道。记者向王处长了解到,渔民老于捕到“怪鱼”的位置虽然在橡胶坝江段,但是老一辈渔民曾迷信将这里称为“江神庙”江段,再加上鱼身如此硕大,渔民也因此将这条鱼称为“鱼精”。因为这条鱼很多渔民都不认识,老于便向其父亲询问,老于的父亲第一次见到此鱼应该追溯到30年前,并称之为“七粒浮鱼”,但是之后再无渔民见过此鱼。
“怪鱼”身份被揭晓
因无法断定鱼种,尤其如此特殊的大鱼,是否是保护鱼种也全然不知,王处长立即赶到捕鱼现场进行查看。根据鱼体的体貌特征,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最终“怪鱼”的真实身份被揭晓,此鱼名为黑龙江史氏鲟鱼。根据资料显示,史氏鲟是中国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鱼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为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在今年4月初,梅里斯江段曾捕上来过此鱼,但是其重量为9斤,随后便放回江中。而在4月下旬,造纸厂江段又有渔民捕到过此鱼,重量为12斤,据说当时被现场围观的“善男信女”买走,并且卖了1.3万元钱。“江里出现如此硕大的史氏鲟极为罕见,虽然知道江里有这种鱼,但是渔民都没见过。”王处长说道。
鱼体健康最终放归自然
由于鱼身硕大,同时老于在将其捕捞上来时,鱼身已经出现伤痕,为了防止二次受伤,测量鱼体长度时,也是通过渔船的宽度进行简单测量。王处长告诉记者,“渔船的宽度为1.2米,鱼在船内身体还打着卷,保守估计鱼长为1.3米,甚至会更长。同时通过目测和怀抱的方式测重,此鱼足有49斤。”而且在现场,为了防止鱼缺氧,渔民一直向船内换水,以保证氧气的供应。在换水时,始终保持着清水,生怕被搅动的浑浊江水所带起的泥沙将鱼呛到,给鱼的生命造成危害。随后,王处长和渔民老于寻找到一个水流平稳且水深的江面后,以自然放流的方式,将大鱼放回到江中。
“第一次见到野生的黑龙江史氏鲟鱼,对于我来说是件非常荣幸的事,这也代表着如今的嫩江水质及环境都在提升。”市农业农村局船检处处长王志文说道。今年出现如此罕见的史氏鲟也并非个例,在2018年,渔民曾在嫩江中捕到过6斤重的江龟,随即便被渔民放回到江中。而且王处长和执法人员在巡视江面时,也曾发现过野生丹顶鹤。如今嫩江中出现极为罕见的生物也是必然,因为水质改善了,环境提升了,污染治理了,因此栖息环境更适合野生动物的生存,也更加提升了物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