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日电 烧烤店烟囱冲着自家窗户,每天烟熏火燎;汽修厂在楼下,叮叮当当;小歌屋结成邻居,每天欢唱通宵……在解决了居有屋之后,怎么能住得舒心、安静,怎么能让声、光、烟、震动离咱家远远的,成了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政协陈慧茹委员提交的名为《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保障居民居住环境质量》的提案替老百姓道出一份心声:将扰民污染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
把第一道关的应该是环保部门,而环保第一审批权却难以落实到位。根据《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在居民区内开办、设立产生烟尘、粉尘、有害气体、污水、噪声、震动、辐射等生产经营项目、设施的,应当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未办理这一手续的,工商等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相关行政许可。在居民居住区禁止设立、开办产生噪声、震动污染的经营项目。已经设立、开办的,应当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采取防治污染措施。在居民居住区内设置的锅炉房、水泵房,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要求采取隔声措施。
由于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越过环保审批这道关,获得了营业证照。这些能够造成扰民污染的单位一旦获得营业证照,环保部门就只能监督和罚款,没有取缔的权力,因此将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到位迫在眉睫。
记者调查:道外区从事废旧塑料加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团结镇丰果村、恒星村、常胜村和百菜村等,没有环保审批手续,大部分企业有工商营业执照,每年夏季生产。从事废旧塑料加工企业所在区域环境受到了污染,当地居民备受其扰。
有关部门对此问题曾进行过调研,并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道外区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由于众多小塑料加工厂已形成规模,且均持有工商许可,整治工作难度较大。经过环保部门调查,这些小塑料加工厂,没有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批,仅凭一张身份证和一张照片就得到了工商许可。经过各部门的联合努力,目前,这些小塑料加工厂都被取缔了。
道外南十二道街的“会来汽配”就在居民楼的一楼。从2005年开始,环保局就陆续接到居民反映,“会来”修车噪声扰民,刷车污水无处排放,产生异味。至今,这个“汽配”也没有经过环保部门审批,但却还在“有照”经营。
在扰民投诉榜中,市民最深恶痛绝的是居民区内的小塑钢窗厂、铁艺加工和小歌屋噪声扰民。按《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环保部门对居民小区内的以上单位一律亮“红牌”,但令环保部门无奈的是,有些单位已取得工商证照,环保部门无权取缔。
会场连线:在昨天下午的政协分组讨论中,陈慧茹委员的提案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同关注。大家讨论认为:为了确保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到位,各个审批职能部门都有责任把好源头审批关,层层制约,迫使企业必须环保达标,对于存在问题的企业和单位,工商、城管、公安、文化等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进行整改和取缔,只有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形成同步,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