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3月8日讯 (记者 孙晓锐) “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全国唯一的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省份”……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驻我省委员在会场内外传递着龙江现代大农业喜人的发展成就。委员们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沉甸甸的牵挂与期盼,也转化为一纷纷交由大会的“农字头”提案。

资金不足导致干活之前“吃不饱”
作为曾经的北大荒知青,张抗抗委员多年来一直关注我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张抗抗委员表示,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对于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尤为重大。目前,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主要瓶颈。
张抗抗委员说,多年来,黑龙江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在自身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投入,把各种资源重点向粮食生产配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却去了很多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各级财政普遍困难,综合实力较弱。造成地方重粮抓粮的积极性尚未完全激活;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的缺乏致使西旱东涝成为我省农业生产的心腹之患;农业科技进步缺少发展动力。

姜洪池委员表示,由于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成本加大,无疑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下降。
“粮食储备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目前,制约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张宏伟委员举例说明,以黑龙江优质水稻产区五常市的情况为例,五常市现有地方直属粮库11家,标准仓容量不到三分之一,有效仓容明显不足,且部分粮库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配套设施不全、维修改造投入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农户储粮条件差,缺乏科学的储粮设施,技术方法比较落后,每年造成的产后耗损平均达到12%。
加大投资确保龙江粮产“稳中求进”
姜洪池、张抗抗等委员认为,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资具有拉动内需、稳定物价和维护粮食安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建议国家在政策设计、资金投入、项目摆放等方面给予黑龙江更大的支持,早日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农业。
姜洪池委员建议,国家应选择以黑龙江为代表的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农业主产区为投入对象,针对现代农业的薄弱环节,加大对现代农业的财政支出力度。同时采取信贷支持、政策性保险支持、发展投资基金、建立农村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手段,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张抗抗委员建议,建议国家加大良种自主培育研发投入,尽快改变一些主要农作物品种过度依赖国外的局面,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内种业发展。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在继续完善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同时,支持各地探索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将农业大专学校和科研院所纳入农业推广网络,使农业专家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实现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

农村集体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好处多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走规模化经营和科技振兴的道路,目前农村普遍进行的关于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探索已经开启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大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出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张宏伟委员认为,尽管仍存在较多问题,迈出的步子也不够大,但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效果已初步显现。
张宏伟委员建议,国家应制定鼓励涉农企业介入农村集体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政策,在商讨土地流转方式、流转价格及补偿方式时鼓励创新,鼓励包括土地入股和提供就业、社会保障等综合性补偿措施,使企业和农民的长远利益都能得到应有保证;对于涉农企业介入农村集体农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国家应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以提高企业和农民双方的积极性;延长农村集体农地承包期限和流转期限,以利于制定和实施农村长远的农业发展规划;农村集体农地也像农村集体林地一样颁发农地权证,切实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