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的水声工程学科,被称为“中国水声工程事业的摇篮”。据统计,我国水声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60%以上,高级专家层面接近70%都从这里走出。这里是国家水声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杨德森团队这支劲旅尤显突出。
杨德森师从我国水声工程领域的先驱、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教授、何祚镛教授、汤渭霖教授等一大批老一代水声工程专家。他常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做的不仅是课题,更是我们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它可能产生一个新的领域,是我们用一辈子扑在上面都做不完的。面对大海,一个人再能耐,也是微不足道的,关注团队建设,注重技术上的分工合作,把每个人的长处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使团队迸发出力量。”因而,他对团队里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优势特点了如指掌,让大家形成合力。对于想干一番事业的人们来说,他们渴望找到能干事业的领军人物和优秀团队。

校园古朴建筑。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这个团队坚固而有战斗力,伸开如手掌,各有所长和方向,各负其责,各就其位,握起来挥出去就是一个有力的“铁拳头”。在他的团队中,有国家青年科学家、龙江学者、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提名获得者等等。2012年,该团队被评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在他们看来,匀速前进就是后退,需要加速,再加速!在这里,充满“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兢兢业业做了一辈子学问的何祚镛教授曾对杨德森有个评价——工作拼命。他说:“杨德森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都是破格录用,这是最好的证明。要想干成一个课题,不是所有人,但肯定要有一些人脱一层皮,不拼命怎么行?”
杨德森对团队成员和学生的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他时常结合工程项目、海试实验,跟大伙儿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因为有时即使方案很完备、技术很先进,但事情最终干成往往在细节上,很多时候,海试出现问题时,可能不是方案、软硬件的问题,而仅仅是需要在输入端加一个电阻或者滤波器之类的小东西。”人们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充满了选择,也蕴含着机遇。在荏苒的时光中,从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到中国科技事业的一块坚强基石,需要内外因相互激发的化学反应。个人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能力与悟性、责任心、使命感的“三级跳”时,方才具备服务国家需要之能的“内因”。而当其所从事的领域与国家的需要同频共振时,方能激发更大的潜力,将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构成了科研工作者成长的“外因”。“内因”靠自身定力,“外因”靠时代机遇。杨德森最大的幸运在于能够将一生的选择和国家需要相连,抓住时代机遇,并有所作为。
哈工程人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强国之梦,获得方向的指引;爱国之志,转化为对民族的贡献,获得不竭的动力。哈工程人用智慧、勇气和热忱与祖国的建设者们一并追寻着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