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4日讯 哈尔滨音乐比赛23日开始最后的决赛。从13日首场比赛到现在,国际大咖评委在哈尔滨已经度过了不少时日。作为国际顶级音乐家,他们对音乐和“音乐城”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理解。他们怎样看待哈尔滨,对于建设“音乐城”又有哪些建议?比赛的间隙,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评委。
凯齐纳·波波瓦·齐德伦:普及音乐教育很重要
凯齐纳·波波瓦·齐德伦是波兰钢琴家,比得哥什音乐学院教授,许多国际大师班及主要国际钢琴比赛的知名教授和评委。2015年被认命为华沙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评审团主席。
齐德伦虽然第一次来哈尔滨,但她对哈尔滨这座城市并不陌生。她的一个好朋友幼年时曾跟随父亲来过哈尔滨,从朋友的口中,她早就听说了哈尔滨的开放与包容。此次来做评委,哈尔滨音乐学院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让她相信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友好。
她说国际上很多音乐家都知道哈尔滨这座城市,这次哈尔滨音乐比赛也来了很多知名大家。除了评委的水平,此次选手的水平也让她惊讶,在她看来,那些参赛选手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演奏家的水平。这种高水平的比赛对城市的知名度以及音乐氛围的形成都是一种很好的带动。
谈到“音乐城”的建设,齐德伦说,“音乐城”一定要有搞音乐的人,所以,孩子从小
的音乐教育很重要。在她的国家,有很多孩子7岁就要进入专门的音乐学校进行系统学习。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形成一个群体,会带动整座城市音乐素养地提升。另外,城市的定位宣传、开设音乐学校、普及音乐教育、让市民
走进音乐厅欣赏音乐,这些,对于“音乐城”地建设也很重要。
奇里·特·卡娜娃:要经常举办音乐演出
奇里·特·卡娜娃是世界最著名女高音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一女高音”。1982年获封英国女爵士。1990年被授予澳大利亚勋章,1995年被授予新西兰勋章。
卡娜娃很喜欢中国文化。她知道中国美食,还知道哈尔滨冰雕、雪雕很出名,这次来哈尔滨,她做好了“畅玩冰雪”的准备。
此次参加声乐比赛的中国选手最多,卡娜娃说中国选手对音乐的追求单纯而热烈,很让人感动。对于中国选手来说,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语言是最大的障碍,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克服了发音方面的弱项。
哈尔滨正在建设“音乐城”,她认为,哈尔滨音乐厅、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建筑都很漂亮。
钢琴、小提琴,它们的形态是固定不变的,变的是理念和内容,所以,教育很重要。哈尔滨音乐学院有很多好老师,她希望学校能招到更多的好学生,举办经常性的常规演出,成为哈尔滨的音乐代表。马克西姆·费多托夫:“音乐城”要有音乐氛围
马克西姆·费多托夫任教于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并担任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他是第一位使用帕格尼尼留下的两把小提琴的小提琴手。获得过“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并获得多个国际大型比赛的奖项。
他表示这次比赛高手实在太多了,以水平来衡量,能进入决赛的绝不止四名选手。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小提琴选手整体水平在提高。他认为能在评委的心目当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的选手,才是真正的赢家。
要想成为“音乐城”,马克西姆说,最重要的是这座城市要有音乐的氛围,各种音乐活动必不可少。比如,这次的大赛就是一项特别好的活动,音乐比赛的影响力,会为城市带来国际关注。他希望哈尔滨音乐比赛能继续办下去,以此方式带动哈尔滨音乐软实力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