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打破"藩篱"后,哈尔滨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2018-03-23 12:18:5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丽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志杰(左三)陪同哈尔滨市常务副市长康翰卿(左一)到哈尔滨医科大学调研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哈尔滨,科教资源富集,一批科技实力超强的大学大所云集。假如你有机会走进位于哈尔滨的高校,你要留意了,那些与你擦肩而过的看似普通的老师,也许就是身价不菲手里握有高科技股份的公司股东。

  来自哈尔滨市科技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新成立的14家高科技企业中,就有200多名教师成为股东,他们握有的股权价值高达1.64亿元;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仅2013年以来,通过市校合作就先后推动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焊接集团等100多家“新字号”科技型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在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建立的食品专业孵化器,仅2017年最后两个月,就吸引了东北农业大学教师创办的7家企业入驻……

  如今,哈尔滨积累多年的科教优势正呈现出“火山喷发般”的爆发态势,一大批科研人员不再陶醉于做实验写论文,开始走出实验室,走上了创新创业的道路,走进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唱衰东北经济浪潮中,哈尔滨逆势晋升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沃土。哈尔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开始了“加速跑”。

  这一切源于哈尔滨科技局打破多年横亘在市校合作之间的藩篱,创新打造出一系列市校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开启了市校合作破冰之旅。

  科技与经济不匹配: “墙内开花墙外结果”魔咒怎么破

  可以说,“科技强而经济弱”是此前一直捆绑在哈尔滨科技工作中的魔咒,如何解锁桎梏?3月16日,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向科技日报记者道出了破解之谜。

  “哈尔滨市校所资源富集,高端人才集聚,科技成果量多质优。但长期受国家科教制度束缚和在哈中省直高校与哈市存在的管理体制障碍,以及哈尔滨市在科教资源开发财政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优等影响,校所科技优势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导致‘科技发达,经济欠发达’,‘墙内开花,墙外结果’这样的窘境多年来在哈尔滨一直存在。”李志杰回顾以往频频摇头。

  “发挥和释放校所科技优势,将校所资源培育成校所经济,这是我们多年来持续不断集中精力攻克的目标。破解体制障碍是突破口。经过探索,通过工作机制创新,我们跨越了市校之间管理体制障碍,在合作方式、合作平台与载体、组织保障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市校合作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学者出身的李志杰局长在谈起哈尔滨市校合作重大突破时流露出充足的信心和底气。

  “我们探索出一种市校合作新机制:契约机制;探索出一种发挥高校科技优势的有效载体:科技创业(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领办、创办和参股科技企业);探索出一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体制:‘政府引导,高校承办,社会参与’的‘事业单位+企业+基金’的新型体制架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模式;探索出一种政府专项资金使用的新方式:‘激励+约束’的资金后补助支持方式。”

  打破藩篱,跨越管理机制障碍后,哈尔滨迎来市校合作黄金期,形成了市校(所)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局面。那些藏在大学大所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和科研团队,开始加速走出校所落地转化。

  三年来,哈尔滨市共转化大学大所科技成果1097项。2017年哈尔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增加到136.22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增长了52.78%。

  “契约制”市校合作:释放科教潜能不靠行政靠契约

  “哈市富集的科教资源都集中在哈中省直高校,与我们没有隶属关系,我们曾苦恼于这种管理体制障碍,感到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劲儿使不上。”李志杰说。如何扭转被动,哈市科技局通过长期摸索,巧妙地绕过市校之间存在的管理体制障碍,探索出市校合作“契约式”新机制。

  2012年,哈尔滨市最先与哈工大开展市校科技合作试点,签订了市校科技合作协议。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是哈市与哈工大市校科技合作重要平台。每年哈尔滨市科技局代表哈尔滨市政府向该平台投入1000万以上,按照约定,哈工大每年要相应转化多少项科技成果,培育多少家科技企业。这种市校合作“契约”新模式,使得双方合作不靠行政主导,而靠双方契约,靠合同制约,“倒逼”高校将参与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议程。

  在市校合作之前,哈尔滨市科技局是从各项目团队自荐的项目中择优立项支持。通过市校合作,一批批质量更高、团队更优的项目由学校推荐出来,并及时得到支持。通过契约方式使市校合作组织化、系统化、常态化。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