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5日讯(记者 王春颖 编辑 王艳)2018年高考临近,倒计时进入13天,很多考生已经摩拳擦掌准备进入备考阶段。在这个阶段各科最后的冲刺复习需要注意什么?记者25日采访到了哈三中南岗校区历史教研室主任、高考评卷顾问孙少萍。

哈三中历史教研室主任、高考评卷顾问孙少萍 。
“经过12年辛勤耕耘的莘莘学子即将迎来高考的收获时刻,在最后十几天的时间中,历史科目的复习要讲求最有效的方法以提高考试成绩。”孙少萍老师说。
最后备考阶段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回归教材,查补缺漏。对于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本着“由点到面、以小见大”的原则,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纵向的历史线索,结合通史复习的阶段内容,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本着“由粗到细、抓大放小”的原则,准确掌握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阶段特征,强化主干知识、高频考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
归纳八年新课程高考试题,考查频率较高的考点主要有——
中国古代史:商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春秋战国关于制度转型、经济发展、诸子思想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多;秦汉时期主要围绕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儒家大一统思想、小农经济发展与土地兼并,魏晋南北朝主要以经济和文化为主,唐宋明清考点反复频率最高、涉及范围最广,主要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商品经济发展、理学与儒学批判、世俗文艺等。
中国近现代: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外交事业的发展相对较多。
世界近现代:工业革命前后内容涉及最为广泛,考点切入也比较细致,涉及从原工业化时期到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组织、代议民主制、世界市场、国际关系、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方方面面。
二战后的考点主要围绕冷战下的国际局势,以及整体世界发展的内容进行考查。
二是再做真题,反思错题。做题过程要快慢结合、准确解答,“慢”是指读题、审题速度慢,“快”是指书写速度快准确、规范。反思错题就像过马路,要“一停二看三通过”。做错的题不要轻易放过,停下来看看是知识记忆理解的问题、是审题过程的问题、还是理论方法的问题,弄清问题后,过知识观、过线索关、过技巧(术)关。对于高考试题的答案要以欣赏和模仿的态度方法面对。
高考从某种程度说是历史学界的专家们运用文本的方式与我们进行的一次对话,在这个文本中,命题者把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对历史的感悟呈现给我们,并希望与我们产生共鸣。因为他们站的角度比较高,因为他们占有的资料比较多,因为他们的阅历比较丰富,决定了这样的对话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学习。以学习的目的面对试卷,以谦逊的态度悉心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感知试题深意。
三是热点导引,联系大事。将周年大事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如戊戌变法12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与当今社会发展主题密切相关的事件。
【教师简介】
孙少萍:哈三中历史教研室主任,哈尔滨市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室兼职教研员,高考评卷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