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4日讯 “老哥,今天的鱼又没少打吧。”“今年雨水勤,还不错。”而今,发展渔业,成为临水而居的人们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我市拥有207万亩养鱼水面。今年的渔猎文化节、开江节,“网”住了南来北往的游客。于是,“串”起了一条“一业带动多业兴”的“渔头多尾”产业链条,建起了集旅游、游玩、观赏、垂钓、捕捞、温泉、度假、娱乐、餐饮、传统文化相结合,购买精美产品、品尝特色美食、观赏独特风景、感受传统文化、领略风土人情于一身的产业群落。
在这条产业链上,截止到今年7月末,产值达8亿多元。
百万亩水面向“养得好”逼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口味开始向口感好、营养丰富的鱼类上转移。
有人喜欢吃,那就多养。今年,我市在天然水域里又增加了1万亩的养殖面积。使全市水面养殖利用面积达到207万亩,比去年增长0.4%。
过去,养鱼靠“人放天养”。如今,养鱼在发挥这一传统优势的同时,注入了一些新技术。
据业内人士讲,天然养殖的鱼具有味道纯正、口感好等特点。因此,我市一直在延用这种传统的养殖方法。每年的五、六月份投入鱼苗后,不用人工饲喂,鱼儿们靠吃水里的微生物、海草等自然生长,第二年或第三年再打捞出来。
在我市,这种天然水域的大中水面占全市养殖面积的80%。其中,仅以双阳河、乌裕尔河流域为重点的本地鲫、野鲤、麻鲢“天然野生”养殖带,突出野生、无饲喂养殖模式,养殖产量达到1.6万吨。此外,连环湖、石人沟、八家河等多处水面都依靠这种天然养殖。
除了靠天然水域养殖,我市还注入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等新技术。据了解,这种新技术养殖水面达100多万亩。
在肇源镇东兴村,500亩的稻田里,上面种稻,水下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不仅如此,这种稻田养鱼,采取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的方式,生产纯绿色食品,发展特色“间作式”生态农业。
除了稻田养鱼,还有节能减排这种新技术,它的特点是环保、生态,体现出了“好水养好鱼”,用这种方法养出来的鱼,肉嫩质高,具有高密度、高效率、高收益、大循环的特点。
据了解,这些生态养殖方法代表着现代绿色渔业的发展方向。而有了这种新技术做支撑,养鱼之路走起来更加顺畅,养殖户们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目前,我市已组建了32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达到623户,面积172300亩。
产业链“链”出产值8个亿
鱼,养好了,怎样能多卖些钱?
市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卖鱼除了在水里捞出来直接卖掉以外,我市还延长了鱼类销售产业链,通过餐饮业、观光垂钓等形式增加收入。
据了解,鱼儿们从水里捞出来后,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是鱼类市场的一大出口。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6处,据不完全统计,1至7月份交易量就有9000多万斤,产值达5亿元之多。
一条鱼,从水里捞到岸上,再从岸上拿到厨师们的手里,经过油炸、清蒸、水煮加工制作的同时,也拉起了餐饮业的繁荣。
家住肇源县江边的吴臣,从小就喜欢吃鱼做鱼,开江鱼馆也有十余年了,现在一天能卖个万八千。
丰富的食材,助推了全市生态鱼餐饮业态,如今水边品鲜为主题的“鱼亮子”随处可见。
开鱼馆,让守在码头上的人们富了起来。花花绿绿的票子,滚进了他们的腰包。在我市,依靠餐饮业这个链条,鱼本身增值18%,1到7月份产值达2亿多元。
江鱼,光吃不行,得让它变着法地赚钱!咋赚?动脑筋!发展休闲渔业,通过观光旅游挣钱。简单地说,就是从渔船到游船,让渔业往“高”处走;从在岸上吃,到去江上品,让我市的鱼儿们“游”向“钱景”深处。
就这样,“一条鱼”拉起了休闲渔业,使“餐桌向水边回归”的趋势渐走渐近。今年,我市发挥江河、湖荡、湿地和池塘资源优势,发展以垂钓、观光、娱乐为重点的休闲渔业。
鹤鸣湖镇,林甸县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这里,鱼儿游荡,芦苇丛生。10年前头脑灵活的郭春成,开始用“景色”“唤”钱。于是,万亩湿地上,架起了木桥,建起了木屋,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住渔家院落,岸边观日出,赏沿湖风光,还可以参与垂钓、捕捞、补网等渔家生活,在这里尽情领略独特的渔家风情。
“一条鱼”,引来了游客,让“风景这边独好”,形成了一个往返循环的“水经济”。据业内人士粗略估算,一条鱼通过垂钓后,一市斤由原来的5元变成了8元,附加值一下增加了20%。据业内人士估算,我市从年初到现在,休闲渔业的产值达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