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5月10日讯 听细雨、赏风云、读悲喜交加的天地。在看似枯燥、单调、乏味的数据海洋中找寻规律,把握脉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沾河林业局有限公司森林物候自动气象站,流动的是人,不休的是这里的工作。“下雪它下它的,该值班就值班,下刀子也得去。”代理站长徐洪江笑着对记者说起平时日常的工作场景。
徐洪江是1985年开始气象站的工作的,至今已34年了。早期,天气预报受技术条件的限制,预报结果没有现在精确,但仍受到百姓的关注。“以前多是土路,遇上雨天的话,那路别提多难走了。”徐洪江说,“因此,准备结婚的人家,常到气象站打听结婚当天是不是晴天。”
现在,工作环境好了,也由每天4次气象观测、发报减少到了3次,但一年365天,无论风雨雷电,一天也不能中断。
“上传要求很严格,必须在5分钟内完成,否则会被视为迟报,甚至会被列为错情。”发报完毕,徐洪江长舒一口气。
日照、冻土、雨量、风力、地温……气象员的一生,是和数据打交道的一生。工作人员需要将一天中3次定时观测的情况上传到省气象局,数十年来,沾河局气象站及时率达到100%。
一串串宝贵的气象数据,不仅记载着沾河局的气象变化,连续可靠的气象观测也为沾河局的防火、防汛和春造、春种工作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资源。
自从1974年建站以来,已经有40多名气象人在气象站工作过,有人曾连续在这里工作35年,这期间他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
“这些手绘图是我们气象站的宝贝,它们可是我们这儿的宝贵财富。”徐洪江轻轻拂去手绘图上的浮尘,展开其中一幅介绍:气象图是以世界地图为基础绘制的,上面标有重要的气象数据,如气温、气压、风向等。
气象图分为高空图和地面图。他手中的是一张1983年5月19日手绘的地面图。要把不同的线,画得如此“顺滑”,可不是件容易事儿,需要眼睛看着标好的数据,脑子里判断出线的位置,手里的笔也得跟上。颜色泾渭分明、海平面气压注释醒目,虽然外行人看不懂图中线条和数值所代表的含义,但能感受到整张图的大气磅礴。
而如今,鼠标轻轻一点,各种电脑绘图就能呈现在眼前了。这些手绘气象图也就成了历史的宝贵见证,这不,气象站正准备把这些历史资料贡献给沾河局生态历史博物馆筹建组。
沾河局的气象预报已经从最初的经验预报、统计预报,发展至如今的数值预报,预报得更精准、更精细,并获“省级标准化建设标准站”“省级标准化建设标兵站”等荣誉称号。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沾河局气象人将恪守“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坚守岗位,继续为林区百姓解读天地间的智慧密码。